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生态建设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生态内蒙古】它们回到了草原
 

  为切实加大防沙治沙成效,近年来,锡盟相继作出了围封转移、两转双赢、矿区保护治理等重大工作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将农牧民向城镇转移。通过抓教育,提高农牧民子女受教育程度,力求减少返乡人口。通过抓就业,提高农村牧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通过抓培训,提高青年农牧民从事二三产业就业技能;通过抓政策,提高转移进城农牧民稳定性;通过抓管理,着重解决了“本地人转出去,外地人移进来”问题。2007年以来,累计转移农牧民16万人。严格实施草畜平衡制度,加强草原监管,推行限量养殖,全盟牲畜头数从1999年最高峰的1820多万头只减到2012年的1170万头只。在普通坚持春季休牧的基础上,总结和推广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多种休牧禁牧轮牧模式;在沙地治理项目区、生态移民区、自然保护核心区、城镇周边生态保护区和国省公路沿线实行长期严格禁牧,促进了生态的总体恢复和农牧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2012年,全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925元,比2007年增长4874元。2012年盟委、行署专门召开了全盟生态保护建设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现场会,总结以往建设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意见》,决定精心实施四项工程(草原生态奖补工程、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水系和湿地保护治理工程、宜居城镇与和谐矿区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八项政策(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草场流转制度、林权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矿业开发管理制度、农村牧区人口管理制度、资金保障制度),构建生态保护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镶黄旗文贡乌拉苏木阿日舒图嘎查的嘎查长敖特根巴图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我们嘎查整体从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搬出,这此之前,牧民夏季走场,冬季再回到自己的草场,生活比较困难,林草覆盖率不到10%,到处都是流动沙丘。通过生态建设和围封,小叶锦鸡、沙柳在草场上到处都能看到,林草覆盖率达到70%。今年我们在草场打的草就卖了40多万元,还成立了草业协会。”

  今年,锡盟各地克服倒春寒带来的困难,抓质量,保进度,全力开展春夏季林业生产。截止到8月底,已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其中人工造林40万亩,飞播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150万亩,均为计划的100%。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共计完成重点区域绿化7.1万亩,其中14个城镇周边绿化3.6万亩、223公里公路绿化1.6万亩、53个厂矿园区绿化1.6万亩、26个村屯绿化0.3万亩。完成投资13亿元。

  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锡盟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建设总体思路,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林业富民为目标,以“两大沙地治理、四大水系保护治理、四个重点区域绿化、三个产业区综合开发‘为重点,依托六大工程,通过强化五项措施,促进水源涵养和生态保障、经济增长和农牧民增收两大功能的不断增强。到2017年,将完成林业综合建设任务700万亩,森林覆被率达到11%以上,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林沙产业初具规模;实现林业总产值10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800元。到2020年,全盟森林覆盖率达到12%以上,其中东南山地、沙地和农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两大沙地重度沙化区得到有效治理,四大水系水源涵养功能不断增强,重点区域绿化形成规模,林业生态防护体系和林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林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000元。(记者 方弘 通讯员 敖东 王汉章)

[责任编辑 赵静 ]

转起来!
纵马欢歌闻四方
收到新书包,好开心!
美好梦想 安全起步
白菜丰收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扎兰屯成候鸟度假天堂
“我们自己的展览”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