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评论员
生态环保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事关长远发展大局。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我区正在建设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就是生动缩影。
纵观这三个地区的发展,既面对长期积淀的环境问题和新的环境问题并存的双重压力,又面临发展要实现、百姓要富裕的双重渴求。对此,这三个地区用备受瞩目的发展成果和生态建设成就给出了正确解答:保护生态和实现发展,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应对,而是相互促进的共赢。
观念决定导向,导向决定路径。正是由于树立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绿色政绩观,这三个地区才不只是把目光对焦在GDP上,而是不约而同地将发展快、后劲足、民生好、生态优作为发展的目标方向。通过一场场绿色接力,鄂尔多斯打造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绿色生态名片,锡林郭勒使倒悬在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头上的“沙盆”浑善达克沙地的沙源工程区植被盖度增加了30%以上,“绿色净土”呼伦贝尔正在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向国家级生态市目标迈进。
用“生产文明”铸就“生态文明”。如果说,过去我们抓经济主要靠基础建设、发展产业、招商引资,那么今天,更需要统筹协调,做好关停并转、节能降耗的“减法”,学会生态修复与补偿的“加法”,探索生态经济、新兴产业的“乘法”。建设生态文明不只是停留在绿化和环保上,而是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正是因为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这三个地区才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双赢。
生态建设的软实力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为此,这三个地区又一次不约而同地调整节奏,更加坚定地调结构、促转型,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积累雄厚的“绿色资本”。通过推进发展模式的绿色化,生态保护成为最大的基础建设项目,生态保护性措施不断加大,农牧业发展方式持续快速转变。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发展路子正在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