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欢进教授
从“基础性”到“决定性”,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次理论突破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知道,过去的表述是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现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对此您怎么看?
杨欢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是继党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和突破。
我们知道,一个社会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其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起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所以,资源配置问题是经济发展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自然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常的资源配置主要局限于家庭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自给自足的配置方式使得资源配置效率极其低下。在第一个千年中,全球的人均收入没有任何提高,全世界的GDP年均增长率仅为0.01%;从1000年到1820年的820年中,年均增长率也只有0.22%。而在市场经济形成之后,从1820年到1998年短短的178年内,全世界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2.21%,这个发展速度,是第一个千年的221倍,是第二个千年前820年的10倍。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我国1978年的GDP只有3645亿元,人均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到2012年,我国的GDP达到518942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均增长率接近10%。可以说,改革开放使古老的中华民族焕发出无限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
记者:从“基础性”到“决定性”新的科学定位,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规律认识上的深化,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重大。
杨欢进:的确如此。我们党对资源配置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深化的。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每一次不同的表述,都可以看出我们党对市场作用认识上的深化。目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亟需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对新阶段的改革实践给予理论指导。“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理论创新成果,必定会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动改革实践深入发展。
市场的作用与政府的作用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并列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强调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必然要涉及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调整。市场与政府应有怎样的不同定位?
杨欢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从“基础性作用”提升到“决定性作用”,为我们在改革的深化中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厘清了二者的边界。全会提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就是说,在资源配置问题上,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这就要求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对企业的干预、对价格的干预;同时要求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深化资源市场化改革,使市场真正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者。
要知道,市场不是万能的,也有失灵的时候。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由于乘数原理和加速数的作用,会造成周期性波动;二是垄断的形成会影响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三是无法保证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从而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四是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五是形成外部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六是信息不对称也会影响市场效率;七是市场对解决公共物品问题难以发挥作用。在这些情况下,就必须由政府来发挥作用,弥补市场失灵。同时,在国际经济范围内,政府发挥作用的空间要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