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双河镇新坪路13号的小院中,记者见到了曾经以“分田到户”大胆改革而闻名的菅光耀。
回忆起当年的改革,老人依旧心潮澎湃。
1976年“文革”结束后,由于经济萧条,托克托县原中滩公社的农民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十一届三中会召开那年,中滩公社的返销粮已经增至240万斤。
1979年春节刚过,在时任原中滩公社书记马从发,公社副书记、革委会主任菅光耀的主持下,中滩公社与安徽省小岗村同步拉开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大幕。
“以‘口粮田’的名义分地,我们是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当年那个难呀,现在想想都不知道是怎么挺过来的。可是,把地分下去后社员的生产热情劲儿,到现在都印在我脑子里。”
说到这儿,老人的声音明显高了许多:“改革当年,中滩就结束了吃国家返销粮的历史,摘掉了全县倒数第一的帽子,还上交了16万斤公粮,成功地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1980年,又向国家交售商品粮70万斤,一句话,不改革,就没有活路,农民就得饿肚子!”
“当年的‘塞外小岗村’,如今归属管委会,我觉得如果说当年改革是对农业生产力的极大释放,那么我们现在的改革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升级。这思路对不对,老领导您还得多指教啊!”坐在一起畅谈改革的黄河湿地管理委员会书记丁月祥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与当年形势不同的是,如今我们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难度更大,我觉得改革一定要通过推广集约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的科学化、机械化和现代化!”菅光耀说。
“菅老,按照自治区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我们管委会帮助8户农民成立了家园农机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解决了农田摞荒现象,促进了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说到新一轮改革,丁月祥信心十足。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就需要我们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升级,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我们以葡萄、黄河鲤鱼和托县辣椒为重点,结合当地文化元素开发旅游产业,发展葡萄酒加工和渔业深加工,让一二三产联动,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实现农民致富!”
35年过去了,昔日的中滩公社已演变成如今的黄河湿地管委会,人们欣喜地看到,新一轮改革,正在这片热土上逐步展开。(记者 王国英 通讯员 高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