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必将在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年,自治区“8337”号角吹响,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如火如荼。一场关乎我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120多万户、500多万从业人员的大变革引人注目:
《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若干规定(试行)》横空出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空前;
各种“玻璃门”、“弹簧门”纷纷被打破,非公有制企业解脱束缚、绽放活力;
80%以上的旗县(市区)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当地GDP的75%以上,非公经济在全区税收总收入的占比达到70%,当仁不让地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和就业主渠道……
“这标志着我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全面提速的发展阶段,逐步释放出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巨大能量。”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说。
全面提速的背后,凝聚着缩小差距、补齐短板的执著努力。
2012年,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7994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
50%看似漂亮,却分别比湖南、四川、重庆的同一指标低7.7、9、12.3个百分点。实践早已证明,非公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和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非公经济上的差距。
党委、政府在谋划,专家、学者在思考,企业家们在企盼,非公经济亟待全面提速、迎头赶上。
在3月19日自治区干部大会上,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式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明确要“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加快发展非公经济,不仅是促进自治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自治区领导如是说。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自治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是增强内蒙古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自治区专家、学者评价。
全面提速的背后,凝聚着广泛动员、快速反应的艰辛付出。
自治区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推进领导小组,28家成员单位、职能部门入驻小组办公室这一中枢系统,密切配合,统一行动。
多个理论研讨会相继召开,专家、学者聚焦非公经济发展路径,提供更多理论和智力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若干规定(试行)》强势推出,比以往政策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7方面70条具体政策措施,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最强力政策支持。
内蒙古大牧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海峰难掩兴奋地说:“这次出台的扶持政策包括市场准入、价格收费、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等多个方面,我们深受鼓舞,做好企业的信心更足了!”
全面提速的背后,凝聚着深入落实、提速增效的真抓实干。
“8337”发展思路力破非公企业发展环境之弊,提出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等务实之举。
各地、各部门快速跟进、深入落实。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眼前的数据令人振奋。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全区非公经济注册资本(金)达到9737.44亿元,同比增长13.41%,非公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非公经济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71.55%,在自治区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非公经济发展,远方的目标已然瞄准。力争到201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整体发展达到西部地区前列、全国中上游水平。
号角吹响,激情出发,内蒙古非公经济在大发展快发展的春天里鼓风扬帆、加速前行!(记者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