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尽责圆梦 > 典型访谈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乌审召:牧区大寨精神再“接力”
内蒙古新闻网  13-12-19 15:54 打印本页 来源: 鄂尔多斯在线  
 

  乌审召的历史与生态建设紧紧连在一起,上世纪六十年代,“牧区大寨”曾是全国牧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宝日勒岱等一批治沙英雄创造的牧区大寨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以绿封沙,沙里淘金,最终实现发展的绿色“新陈代谢”。

  谈起这些刻于毛乌素沙地的历史,和那些创造了历史的名字,很多人的认识还是感性的。直到走进今天的乌审召,看到几十年治沙带来的绿荫婆娑、乔灌错落、百鸟纷飞,看到一个个循环产业和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星罗棋布点缀其中……才能深刻领会到,追求绿色、改善生态的牧区大寨精神正在接力,并奔跑出新的里程。

  精神物化后的产业格局

  牧区大寨的精神蕴藏于乌审召发展的每一个印迹中。它既来源于多年来的逐绿实践,又指导着今天的乌审召在发展中巩固绿色、扩大绿色。

  绿色来之不易,乌审召的工业化路径选择就更加审慎。每引进一个企业,都突出一个“绿”字,也就是说引进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企业,所有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将为当地贡献可观的生态效益。

  “把打造绿色品牌与创造绿色环境统一起来,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统一起来。”这是乌审召生态工业园的基本理念。在政府投入的同时,园区企业也主动承担起治理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博源生态开发公司先后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园区生态治理。实施了园区生态公园、广场、湖边、路边“精品绿化工程”和主要景点绿化美化工程以及园区外围生态建设工程。

  “厂在绿中建,人在林中走,水在园中流,鸟在水中游”的循环型工业园区将漫漫黄沙深深地埋在了史册里。

  在园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条件下,全镇经济产业结构也重新“洗牌”。目前,乌审召已形成有机化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和新型清洁能源等几大产业集群,博源联化、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等企业都满负荷生产,多产业链初步构筑起绿色大循环工业经济的格局。

  内蒙古博源联合化工有限公司、远兴江山等企业使数以千计的当地农牧民直接就业,辐射、带动和间接受益者在万人以上,由此使当地农牧民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生物质发电和颗粒饲料加工等工业、林沙产业项目的实施,也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作为全国首家利用沙生灌木平茬技术、开发利用生物质发电的热电厂,为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拉长林沙产业链条,拓宽农牧民转产、就业和增收致富的道路,开辟了广阔前景。

  如今的乌审召,产业格局重新构建后,绿色成为了沙漠增绿、资源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财政增长链条之上最耀眼的一环。

  精神也是一种发展资源

  精神,这种发展资源需要血脉传承,需要在传承中发扬光大。牧区大寨精神正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升华。

  多年来,乌审召持续将生态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依托公益造林、项目带动(樟子松基地)、企业拉动(生物质电厂原料林)等方式,探索推进产业化治沙新模式。另外,仅2013年,即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各嘎查村和驻镇二级单位义务植树造林累计近2万亩。镇政府通过资金扶持、项目配置等方式,积极扶持农牧民自主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涌现出阿拉腾乌都等一批新的造林大户。截至目前,乌审召的生态治理总规模已达到181万亩,植被覆盖率达70%,森林覆盖率达40%,生态环境和小气候有了明显改善。荣获“全国首批低碳旅游示范地”和“全国绿色名镇”等荣誉称号。

  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工业旅游也是推进生态文明的“落点”之一。今年以来,乌审召镇全面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乌审文化旅游“后花园”。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维修嘎查村和牧业社文化活动室6个,建成电子阅览室4个,协调为4支民间文艺团体配备了部分演出设备。围绕创建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累计举办马头琴培训班22期,培训马头琴学员720名;组织成立嘎查村和社区民间文艺团体6支,全年广场演出场次近15场,下乡演出8场,观众2万多人次,引导广大农牧民形成崇尚文化、崇尚文明、崇尚和谐的良好氛围。组织查汗庙“白骏马”艺术团赴台湾参加首届“海峡杯”中老年艺术节,并获得民族歌舞类表演一等奖。

  同时,加快以乌审召庙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召庙周边进行了亮化、绿化、美化,对庙区12棵古树进行了保护复壮。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乌审召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重新设计布展乌审召展览馆。深入挖掘“牧区大寨”文化内涵,已申请注册“牧区大寨”商标,对乌审召庙—乌审召展览馆—拜兴河祭祀—巴音陶勒盖旗王府—生态工业园—博园商学院—高尔夫球场—查汗庙温泉等散落的景观进行整体策划、串联、包装和打造。加大宣传力度,与西安行游天下传媒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将乌审召生态旅游区纳入游客自驾游目的地。加快发展农牧家乐旅游服务业,新建农牧家乐2家,对农牧家乐运营培训2次。据统计,今年,乌审召接待游客1.5万人次,包括配套吃住行等方面的营业收入突破360万元。

  “牧区大寨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精神支柱,我们要通过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引导全镇围绕一个‘绿’字做文章。”乌审召镇党委副书记折钧说。

[责任编辑 李珍 ]

圣诞饰品抢眼球
内蒙古“户户通电...
可追溯羊肉受消费...
北梁表情
流传700多年的蒙古...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严寒锻造钢铁意志
煤海宜居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