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巴彦淖尔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实践“8337”】梦圆家庭农牧场
 

  这几天,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脑包镇十大卜村的陈志平、邬永平这两个敢于“吃螃蟹”的村民特别高兴,因为他们办的家庭农牧场今年取得了好收益。他们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出台那么多利好政策,明年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了。

  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农村留守务农的大都只剩下老人、妇女,致使大片农田闲置。为有效利用这些闲田,2010年,陈志平承包了150多亩地,种植玉米、葵花和番茄等作物,效益很好;邬永平的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肉羊存栏数量达到680多只。但他们“野心”很大,一直想办个企业,只是由于国家相关政策不明朗,始终无法领到营业执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他们看到中央鼓励发展家庭农牧场的消息后非常振奋,立即向工商部门提出申请。临河区丹达工商所按照巴彦淖尔市对这一新业务的注册要求,在第一时间联系了陈志平和邬永平,并到实地进行勘察,认定他们的申请符合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要求,并予以登记。这为陈志平、邬永平的“农牧场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们成为临河区首批家庭农牧场经营者。

  陈志平的家庭农牧场成立后,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葵花今年喜获丰收,收入十几万元;邬永平的家庭农牧场养殖和种植收入也达到十几万元。二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现在有了执照,就可以在贷款、保险、签订合同订单、注册商标等方面享受到优惠政策,有了更多自主权。”(记者 韩继旺 通讯员 宝梅)

[责任编辑 李珍 ]

圣诞饰品抢眼球
内蒙古“户户通电...
可追溯羊肉受消费...
北梁表情
流传700多年的蒙古...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严寒锻造钢铁意志
煤海宜居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