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记者仝晨章通讯员罗朝云闫宇华)12月18日,斯庆巴雅尔家迎来了给他们送来“光明”的尊贵客人——随着国家和自治区两级能源局负责人共同合上电闸,这个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敖伦其日嘎查的牧人之家,作为自治区“户户通电”工程的最后一户受益者,见证了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大地从此供电无盲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实施无电地区通电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民生的战略举措,一直是自治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据统计,自2006年蒙西电网“户户通电”工程启动以来,自治区共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总投资27.9亿元,惠及50.2万无电人口。其中,内蒙古电力公司通电工程覆盖46个旗县、230个乡(苏木)、1569个村(嘎查)、6个边防连队、6个边防派出所、75个边防哨所,累计投资22.8亿元。对于偏远散居地区,该公司采用电网延伸和风光互补方式,自筹资金4.5亿元,解决了100500户共计37万农牧民的用电问题。
与此同时,内蒙古东部电力公司克服地域辽阔、人口稀少且居住分散、地貌类型多样等困难,在无电人口集中村镇采用风光互补发电站的方式供电,对零散无电户采用风光互补户用型方式供电。他们突破重重技术难关,相继投运了“赫尔洪德分布式电源接入”和“天平林场分布式电源项目”两项示范工程,不仅可靠地保障了邻近村镇的用电需求,而且为偏远用电户探索出了“风能十光能十微电网”的供电模式。4年来,蒙东电力累计投资2.1亿元,解决了4880户、19108人的用电问题,提前实现蒙东地区“户户通电”目标。
自治区的通电之路,从1903年呼伦贝尔草原点亮第一盏电灯,到今天鄂尔多斯高原点亮最后一盏电灯,用了整整110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通电之路迈出了历史性的四大步:1992年,在锡盟苏尼特左旗实现了旗县全部通电;1997年,在阿盟阿左旗锡林郭勒苏木实现了乡(苏木)全部通电;2007年,在锡盟苏尼特左旗巴彦杭盖嘎查实现了村(嘎查)全部通电。如今,斯庆巴雅尔家的成功通电,为自治区“户户通电”工程画上了圆满句号,也使我区成为全国最后6个有供电盲区省区中率先实现户户通电的地区。正如自治区能源局局长李杰翔所说,实现户户通电,不仅为国家能源局三年通电计划开了个好头,也使自治区“十大民生工程”中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内蒙古电力公司总经理于立新表示,公司今后将积极巩固户户通电成果,进一步加大电网建设、农网升级改造力度和电力优质服务水平,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内蒙古贡献力量。(记者苏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