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从理念走向实践创新
世纪之交的三年大旱之后,锡盟人经过深刻的灾后反思,清醒地认识到了问题的症结,除了气候的原因之外,过度放牧是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最具有说服力:1949年,我盟的牲畜总头数为166.98万头只,到1999年,这个数字就猛增到1823万,每头只牲畜平均占有的草场,从170亩左右减少到14.6亩,对草原的掠夺式经营日益严重,锡林郭勒草原已经不堪重负了。
保护好锡林郭勒草原,利在当代,功在千秋!2001年起,我盟实施“围封转移”战略,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草牧场禁牧、休牧、轮牧“三牧”制度,对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已经失去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对迁出区草场进行围封禁牧;对植被有一定再生能力的地区实行春季休牧或划区轮牧。随后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补充完善为“一转双赢”、“两转双赢”,引导牧民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畜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广大牧民在艰难的抉择之后毅然走上了转型之路。
禁牧意味着一部分人畜要退出草牧场。为了碧水蓝天永驻锡林郭勒,部分牧民含泪离开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家乡。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盟常年性转移农牧民16.7万人,其中牧民4万人,牲畜头数由1999年的1823万头只压减到2013年的1280万头只,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那仁朝克图家是东乌旗满都宝力格镇阿尔山宝力格嘎查牧业大户,过去,他家和在草原上祖祖辈辈生活的绝大多数牧民一样,过着自由放牧、靠天养畜的日子。然而这一传统放牧习惯因草场连年退化被他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划区轮牧,他将1.1万亩草场用网围栏分成了若干个小区进行轮牧。通过几年的休牧和划区轮牧,那仁朝克图家沙化退化的草场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划区轮牧是一举两得的措施:一是能够保护草场,二是牲畜抓膘快。划区轮牧后,我家草场植被恢复明显,牧草高度和密度均增加,牲畜也比以前肥壮了,每只羔羊平均比去年多卖了100多元。”那仁朝克图一边介绍他的新放牧方式,一边给记者看他签订的《草畜平衡责任书》,其中清楚地记载着他家的草场面积和现有牲畜数量以及草原监理部门测算出的最高载畜量。
像那仁朝克图一样,草原牧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生产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草畜平衡、春季休牧、划区轮牧、接冬羔、育肥出栏等新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步被接受和推行,生态保护由政府推动变为牧民自觉行动。每年有2亿多亩草牧场进入“春季假期”,基本覆盖了全盟可利用草场;接冬羔、舍饲育肥和早出栏多出栏已成为常态生产经营方式,既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又增加了农牧民收入。2013年,全盟接活冬羔早春羔439万头只,出栏牲畜达到709万头只,其中育肥出栏87万头只。
在保护草原生态方面,锡盟人还拥有自己的“专利”:在全国率先推出草畜平衡制度,建立了盟、旗、苏木镇三级草原监理专业队伍与嘎查级群众管护组织相结合的草原监理管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