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大学发展的资源在墙外,已成为各高校的普遍共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成为高校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
“市场环境条件下,高校要想获取社会资源,必须通过强化服务的途径来争取。”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民族大学校长傅永春说,高校要想体现自身服务社会的功能,必须缩小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实现学校人才智力优势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
谈到社会办大学,傅永春代表说,只有从思想深处推倒横亘在现实校园与虚拟校园之间、现实实验室与虚拟实验室之间、视野内的现实社会与视野外的虚拟社会之间的围墙,才能将社会上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的资源纳入支撑学校发展的序列之中。
这些年来,内蒙古民族大学与通辽市政府整合优势资源,深入开展市校合作,为高校服务社会发展提供了鲜活例证。据傅永春代表介绍,截至目前,通辽市与内蒙古民族大学共启动142项校地合作科研项目,着力建设8个研究院(中心),双方还共建了“生物高新技术创新园”、“大学科技园”、“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项目,推动了市校双方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当前,内蒙古正深入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推动形成了全区各地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傅永春代表认为,高校要抓住这一重要机遇期,找准服务社会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在合作中寻求发展,在服务中获得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落实这一措施,关键是要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傅永春代表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健全大学科技成果转换机制,实现产学研用无缝链接。(记者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