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在解决存在问题,难在防止问题反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需要树立“四账”意识。
对自查的问题要“认账”。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面对“四大危险”,党中央决心从整治“四风”入手,开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药方,及时给党员干部打了预防针,受到了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拥护。但也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对整治“四风”问题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或躲躲闪闪,或避重就轻,或讳疾忌医,显然与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不合拍。政治上的治病救人,可贵在自报病情,可怕在讳疾忌医。在党纪党风方面,存在问题却视而不见,已成问题却不当回事,如同用纸包火、用油灭火,必然事与愿违。自查问题是觉悟,自摆问题是醒悟,自纠问题是大彻大悟,掩盖问题是执迷不悟。对自身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敢于认账,是取得教育实践活动实效的思想基础,也是一名党员干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备品质。
对反映的问题要“理账”。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开门搞活动,确保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群众反映问题,对党员干部既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爱护,如同医生给患者看病,要求得药到病除,必须经历询问病情、诊断病因、查找症结、对症下药诸多环节,其中“指出病”是前提。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党员干部一遇到群众指问题挑毛病,就心烦气躁、爱理不理,甚至暴跳如雷、恶语相向,把群众医生对自己治病疗伤的好意拒之门外。人民群众是党员干部解决“四风”问题的一面镜子,尤其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更应走门串户、贴近群众、换位思考,以闻过则喜的胸怀,乐于接受群众反映的问题,亲身感受群众诉说的疾苦,虚心装下群众所发的牢骚,坚持从自身思想层面剖析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对遗留的问题要“结账”。推进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历史遗留问题,往往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涉及面广、影响面大,而且错综复杂、求解困难、群众反应强烈。能否解决遗留问题,还清历史旧账,回应人民关切,直接考量着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诚信与成色,直接关系着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必须直面遗留问题,强化“我来办、帮你办、马上办”的责任担当,保持“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乐观态度,提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素质能力,锤炼“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过硬作风,发扬“万水千山只等闲,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进取精神,以“落实工作决不拖、解决问题决不等、遇到矛盾决不躲”的勇气和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对处理的问题要“记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会出现,甚至同一个问题会出现反复。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解决问题,就不能寄希望于一劳永逸,需要经常抓、抓经常,反复抓、抓反复,建立解决问题的账本和长效机制。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建立问题警示档案,通过对处理问题的经验总结、教训分析和经常反思,使每个党员干部常揣“问题账本”,常长问题记性,防止“没出问题常忘事,出了问题又怕事”的现象发生;建立解决问题的跟踪问效机制,做到对发现的问题不查清原因不放过,不追究责任不放过,不吸取教训不放过,不彻底解决不放过,避免重蹈“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履辙,让每个党员干部在扎扎实实解决问题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朱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