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提出将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的消息引人关注,而外界对校园足球从体育部门转由教育部门主导的发展前景也是寄予厚望。
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在浙江省教育厅的主导下,浙江省便开始探索建立小学、初中、高中的三级足球联赛,如今已走过5个年头。5年里,浙江省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超过500所,惠及学生达20万名。
校园足球联赛机制带动校园体育文化
2009年,杭州市被列为首批40个校园足球国家级布局城市之一。从此,校园足球活动的概念被推出,而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则是重头戏。
和一般的校园联赛不同,浙江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李建章说,浙江省中小学生联赛持续时间更长,覆盖面更广。“从每年10月份开始,将持续一个学年,比赛贯穿于学期始终。”
李建章介绍说,目前参加校园足球市级联赛活动的学校共计500多所,完成比赛1619场。除了省级联赛外,各布局城市还举办了市、县(区)级校园足球联赛和学校开展的校内比赛,据不完全统计达4000多场。“我省的校园足球在幼儿足球和校内班级足球的基础上,正逐步形成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的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制度。”
截至2013年6月底,浙江省12个布局城市均已开展高中、初中、小学男女甲乙组的市级校园足球联赛,部分城市还开展了幼儿和高校联赛。
李建章说,浙江省开展校园足球联赛5年来,参与的学校和学生越来越多。500所学校、4000多班级参加,校园足球已经成了不少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借助这个平台,发展很多与足球相关的活动,让不踢足球的学生也能加入其中。”
在大力推进校园足球联赛的同时,浙江还力推篮球、乒乓球联赛。连同足球,构成了浙江特色的“三大球联赛”,参与的中小学生数达到数百万。
校园足球联赛机制面临三大难题
尽管校园足球联赛在推动校园体育氛围上成效明显,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校园足球联赛的开展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便是专任足球教师的匮乏。
浙江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专任教师人数总和近3万人。但是对于开展校园足球联赛来说,专任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却都还远远不够。
在数量上,一般体育老师每周有18节左右的教学任务,如何保证任课老师在休息时间带队训练的工作积极性是个难题。“由于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如何衡量带队老师的具体工作量也是问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说。
在质量上,由于缺乏专任足球教师,足球的教学任务大多数由体育老师承担。鲍学军说,“像浙江这样的地方,足球群众基础并不深厚,专任体育老师的足球专项能力往往比较弱,如果我们的足球老师指导水平不能提高的话,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开展省、市、县三级大规模足球联赛面临着组织力量薄弱的挑战。鲍学军说,浙江省市县三级目前都没有专门负责校园足球联赛的机构,而目前负责组织的体卫艺处人手力量又极其有限。“不要说校园足球,每年还有各种运动会、安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事情要处理,有时候根本忙不过来。”
除此之外,校园足球联赛还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尽管目前浙江省中小学体育运动场馆达标率均在90%以上,但一到暑假学生想放下书包就近找个踢球的地方根本没有。说到底,还是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鲍学军说,这也是制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未来校园足球四级联赛路在何方?
为了解决专任体育教师足球技能薄弱的问题,从2012年开始,浙江省校园足球共组织了省级培训班9期,期间还举办了亚足联中国足协室内五人制L1级教练员证书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2013年,浙江就有近1300名体育教师接受过各种级别的教练员培训。
在专项资金投入上,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体育局从2013年开始将保障经费从450万元增加到650万元,专项用于全省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除此之外,每年还从社会机构争取到近500万元的赞助,也就说每年校园足球上的投入近千万。
“比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建立专门负责联赛运行的学生活动中心。”在谈到教育部提出的建立四级联赛机制时,鲍学军说,“四级联赛要求足球活动的推广面还要扩大,比赛的场次要增多,这对联赛组织力量是个极大考验。”
校园足球建立四级联赛机制之后,如何让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形成的各级梯队人才更好的衔接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升学机制,还要建立起运动员的文化课保障机制。”鲍学军说。
鲍学军建议,在建立校园足球联赛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在各市、县建立业余足球俱乐部。“校园足球本身解决的只是足球人口的问题,业余足球俱乐部解决的才是质量问题。如果认为仅仅把校园足球联赛开展起来,中国足球水平就能很快提高,很容易进入到另外一个误区。”
“校园足球联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和团队竞技精神,而校园足球的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健康,走向阳光。”鲍学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