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一个山村少年足球俱乐部的半年“夭亡”路
内蒙古新闻网  14-08-28 10:29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7版  
 

  在中越边境一个四面环山的小乡村,一块现代化的五人制足球场和一个因之组建的“少年足球俱乐部”,让山区的孩子们做起了未来的“足球梦”。

  然而,三年后当记者再次来到这个小乡村——广西东兴市河洲村,曾经那个崭新的足球场看起来已经很久无人管理维修,曾经那个朝气蓬勃的足球俱乐部早已人去楼空。河洲村党支书项志勇说,俱乐部仅维持了半年就关闭了。

  2011年10月,就在俱乐部成立3个月时,记者曾走进孩子们的这片“足球天堂”。每天下午放学,孩子们就会到这块新建的人工草皮球场学习踢足球。大家穿着统一的足球服,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那个时候俱乐部共有38名“会员”,其中男生26名,女生12名。他们都是河洲村小学的学生,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14岁。在记者离开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围上来,“再采访他!”“再采访他!”“我们都有可能是中国未来的足球明星呢!”

  当时的欢快场景如今仍历历在目,本以为孩子们仍然在向自己的足球之梦进发,或是个别冒尖的小苗子已经被青少年足球学校挑走,然而,俱乐部早已关门的事实无疑给了当头一棒。“俱乐部刚关闭的时候,孩子们老是问我,为什么不练了?我告诉他们‘先暂停一下’。后来他们自己带球来练,再后来自己来练的人也越来越少了。”项志勇说。

  有着“乡村俱乐部”之称的霍芬海姆队曾经在德甲赛场势不可挡,直取联赛半程冠军。作为德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霍芬海姆堪称创造了德甲乃至欧洲五大联赛的一个“神话”。“草根”足球的力量不可小觑,足球王国巴西的贫民窟就走出过许多著名的足球明星。然而,在我国为何一个小小的乡村足球俱乐部仅半岁就夭折了?

  项志勇告诉记者,撤销俱乐部的原因主要是经费问题。2010年,一家民营企业投资100万元,在河洲村修建了1个五人制足球场、1个网球场和2个羽毛球场。社会赞助加上村里的资金,俱乐部运行起来了,“但是没有经济效益的社会赞助能维持多久?”

  其次,缺乏师资力量也是俱乐部关闭的一个重要原因。河洲村小学共有11名教师,但没有专职的体育老师,俱乐部成立之时,河洲村委会从镇上请了一名体育老师来当教练,但也只是兼职。

  这样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让家长看不到未来。“家长问:在村里学完足球,下一步有什么打算?我答不上来。”项志勇说,按照当时的培养模式,他们最多可以跟踪孩子们的发展到中学阶段,再往上一层就无能为力了。“我们当然希望把有天赋的孩子送进自治区一级的体育学校,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人相信走得出去。”

  在项志勇看来,山区不缺会踢足球的好苗子,只是因为家庭贫困,很多有天赋的孩子没有条件更多地接触足球,或是迫于生活和世俗的压力,没有往足球的道路发展。中国足球最缺一套自下而上的健全的培养体系,这座“金字塔”的底部应该就是河洲村这样的青少年校园足球。

  河洲村少年足球俱乐部终究是关闭了,但并非无力回天。项志勇说,当初开办这支业余足球俱乐部,一方面是增强孩子们的体质,另一方面是挖掘可塑之才。而今看来,乡村青少年足球要有发展,首先要争取更多的社会赞助和体彩公益基金,维持俱乐部的正常运行。其次要争取教育部门支持,将业余少年足球俱乐部视为校园足球的一部分,体教结合,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打好人才根基。

  (记者卢羡婷)新华社南宁8月27日新媒体专电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那达慕赛马上的英...
那达慕上的激情博...
呼伦贝尔大草原美...
警民那达慕
绿化荒漠 美丽中国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梯田谷浪
内蒙古举行第二届村道赛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