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体教结合”仍“在路上”
内蒙古新闻网  14-08-28 10:29 打印本页 来源: 重庆日报  
 

  一场场大比分赛果,让青奥会足球比赛反映出了参赛青少年队实力的差距。作为以汇聚、交流为目的青奥会,这些并非把成绩放在首要的赛事,恰好提供了正视中国校园足球现状的机会,使人们能够从国外青少年足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寻找中国足球需要“补课”的内容。

  1、“体能”“技术”的进步难以兼得

  “我们的孩子在五、六岁时就开始练球,不少人还效力于同一家少年队。”冰岛青奥男足主教练斯维尔里松说,他作为冰岛足协的雇员、带领本国U16年龄段国家队已经有13个年头。“我在挑选球员时,并不是在全国找出个人能力最强的球员,而是参照制订的战术,找到最合适的队员。”

  “我们从小的身体素质训练都是在学校里进行的,而在少年俱乐部,我们更注重战术的训练。”在青奥会小组赛打入3球的冰岛球员古德约翰松说。

  像古德约翰松这样的成长轨迹,是国外特别是欧洲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而在中国,身体训练与技战术训练却往往本末倒置。由于在儿童阶段并不一定都经过正规的训练培养,身体素质和基本功参差不齐的球员,却要在青少年队中被套上同样的战术要求。

  “小学学巴西,中学学德国,长大又要像西班牙那样练,中国足球成了四不像。”今年在成都召开的国际青少年足球发展研讨会上,克罗地亚足协技术主任乔萨科认为,中国所有青少年国字号队伍和区域球队,基本战术打法要一致。“所有青少年国字号队伍、区域球队和职业俱乐部都要遵循统一的训练理念,这是后续工作的根基。”

  2、“草根”“职业”的对接难以顺利

  现代足球的诞生地英格兰,社区业余俱乐部被认为是青少年从“草根“到“职业”的“孵化地”。3岁半的孩子就可以进入这些俱乐部,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中的佼佼者可以到包括英超俱乐部在内的92家职业俱乐部下设的足球学院深造。拥有自己的“足球学院”,是俱乐部能否迈进职业联赛的“刚性门槛”。

  而在中国,对于不少家长来说,在如今中国足球各方面都处在低谷的大环境下,让孩子、特别是女孩今后以足球谋生,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家长的顾虑,使得很多颇具天赋的小球员,在升学阶段的抉择中,被埋没在升学考试的“过独木桥”中。

  记者了解到,即使是把“足球梦”坚持到了高中阶段的学生,也并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大多是考虑先闯过高考,凭借“体育单招”闯过独木桥,再选择是一般就业,还是踢职业足球。

  人大附中是中国目前开展青少年足球最好的中学之一,校队教练胡建平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很难愿意在这个环境下让孩子踢球。“中国家长过于急功近利,望子成龙。”

  3、“体教结合”的探索还在路上

  “日本和韩国也是踏踏实实搞了30年校园足球才能腾飞,这说明中国足球也可以通过这条路搞好。”中国中学生足协主席刘彭芝说,关心推动青少年足球事业应是全社会的责任。

  不仅是近邻日、韩,就连巴西世界杯冠军德国,也是在卧薪尝胆开展校园足球之后重新崛起,它的成功不外乎“尊重规律”一条原则。从2000年以来,德国青训系统投资达到约7亿欧元,目前有全国380所训练基地及28所精英学校,职业俱乐部中还有45所优秀人才中心。实现了从校园到俱乐部的对接,数以万计的德国小球员学习之余,能够在绿茵场上奔跑,学习与训练有了合理的配置,才有了世界杯上的“水到渠成”。

  “给中国青少年足球一点时间。”这是在全国学生运动会和青奥会上,不少校长、教练的共识。当下中国足球“体教结合”的进程仍在摸索阶段,面临的制约因素既有场地设施缺乏等“硬件”,也有学校不够重视,家长对子女出路的担忧等“软件”问题。

  “集中各方面资源打基础,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校园足球教练,推广足球训练、竞赛模式,让更多孩子参与这项运动。”中国足协副主席、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不久前谈到了对中国校园足球的设想,就是让学校成为足球人才的“蓄水池”。(据新华社南京8月23日电)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那达慕赛马上的英...
那达慕上的激情博...
呼伦贝尔大草原美...
警民那达慕
绿化荒漠 美丽中国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梯田谷浪
内蒙古举行第二届村道赛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