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记者在网络上搜索“治疗痛风的药”,出来很多网站,在一家名为国药某某丸的网站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广告语:国药某某丸的问世填补了国内无特效药治疗痛风病的空白……是国家唯一指定的痛风病临床用药,3天止痛,7天降酸,30天溶解痛风石,3周期逆转嘌呤代谢!痛风治一个好一个!
记者查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中明确规定,药品广告中有关药品功能疗效的宣传应当科学准确,不得出现含有不科学地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出现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等广告词。以上的广告词,明显违反规定。
“很多网络和电视药品广告夸大其词,故意让公众误解,怂恿公众购买。很多患者病急乱求医,听信了这些小广告,结果买上了假药,造成了严重后果。所以,消费者不要轻信网络或电视广告上的吹嘘,随意买药。使用非处方药,要去药店在药师的指导下用药,使用处方药最好去医院检查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呼和浩特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培荣说。
案例二:张先生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遇下雨天就复发,疼痛难忍。但母亲心疼钱不愿意去医院,张先生便在网上帮母亲买了几个疗程的药,不仅省了到医院排队看病的麻烦,而且还比医院开出的药要便宜许多。然而,服了几天药,母亲的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后来经过查证才发现,张先生购药的网站是冒充的医药网站,药也当然是假的了。
据张培荣介绍,呼和浩特市有类似遭遇的群众不少,局里经常接到投诉举报。“消费者投诉的网站都在外地,我们查起来难度很大,维权困难,所以为了避免买到假药,建议消费者最好不要在网上购药。去正规的药店购买,即使遇到什么问题,也好维权。”张培荣说。
据了解,通过互联网向个人销售药品,必须经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资格证书》,网站首页显著位置必须标明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资格证书编号。张培荣提醒大家,未经批准网上销售药品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正规的药品都有国药准字批号,消费者可以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但即使查到了也有可能是冒充的假药,网络销售的药品消费者识别难度比较大。有些药如果在当地买不到,可以找成分相似的药物替代。
合理用药医院要注意,患者更应提高认识
能口服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
情景一:很多人感冒后,嫌去医院排队麻烦,就选择去小诊所治疗。为了患者快速退烧,有些诊所医生一开始就为患者使用高级抗生素加激素的治疗方法,这样,患者立刻会觉得好了很多。但过几天体温又升高,感染加重,患者不得不转到大医院去治疗。
李艳梅医师介绍,因为一些小门诊用药没有遵循基本用药原则,医院再对患者进行用药时就会受到限制。“小诊所一开始就用了高级的抗生素,到了医院,我们不得不使用更高级的才有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患者会觉得医院的药贵。正规的医院一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循安全、经济、简单、有效的原则用药。”李艳梅医师说。据了解,这样的患者在呼吸科和儿科比较常见。
情景二:有的患者,生病也来医院检查了,医生给开的药也在用,但为了快速去病,自己私下里又在吃一些中药或其他的药,并且不告诉医生。
李艳梅医师告诉患者,千万不要这样做,药物之间可能有冲突,影响疗效,拖延病情。而且相同作用的药物重复使用,会导致副作用叠加,对身体造成损害,得不偿失。也不要迷信一些广告里的特效药,有些药成分差不多,但各个厂家为了提升利润空间,把药稍微做一点改变,再取个新名字,摇身一变,就成了高价药。因此,消费者在买药时,要看对你的疾病起作用的成分是什么,而不是迷信一些特效药,否则效果差不多,还多花冤枉钱。
情景三:“你只是有一点轻微的脂肪肝,平常多运动,清淡饮食,注意少抽烟、不喝酒。不需要吃药。”“啊?我来你们这儿看病连药都不开,还叫看病吗?”
“在接诊过程中,这样的患者较为常见。一些人,本来问题不大,不需要吃药,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调节完全可以恢复正常。但患者觉得不吃药病就不会好,非要吃药,有的还直接要求输液。安徽省规定的53类常见疾病不需要输液,是对医院行为的约束,我觉得也是对患者的一个提醒。在合理用药上,患者也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李艳梅医师说。
李艳梅医师提醒大家,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用药前必须阅读说明书,注意药品有效期。用药时尽量选择可靠、副作用小的药,用药尽量简单,能用一种药治好的就不要用多种。不要盲目静脉用药,能口服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使用时在医生指导下足量、足疗程使用,勿擅自使用和滥用。(记者 霍晓庆 实习生 张博慧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