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的朋友让他回去聚聚,他哪敢,因为他以前是个有点头脸的小老板。
史明升6年卧薪尝胆,只为把公司建起来。
2000年,史明升在银川做买卖,已经有了3家门脸店,1个月下来赚个四五十万没问题。
日子过得这么好,他为啥“不过了”?这事说来话长。
“我父亲1918年出生在山西,那个年代的山西人,经历的最大事件之一就是走西口。在走西口的路上,父亲饥肠辘辘苦于奔命。走到内蒙古阿拉善,被一位好心的东家收留,有了事做安了家。那年父亲16岁,在东家的店里制作山西家传的发酵酸梅汤。”史明升回忆着,父亲工作踏实、精明能干,很快得到了东家的认可,享受了店里3%的股份。
就这样,史明升的父亲在酸梅汤的“生产线”上坚守了几十年。多年后,因公私合营,不得不辗转到银川工作生活。虽然生在山西,可他一直称自己是阿拉善人。
史明升用明亮的眼睛看着记者说:“父亲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阿拉善重操旧业,把家传的手艺留在对他有恩的这片土地。他有生之年没能如愿,我要帮他实现这个愿望!”
2000年,史明升做了个艰难的决定,回阿拉善做酸梅汤。
他试图跟老婆孩子提起这个想法,没想到娘俩坚决反对。“媳妇跟我闹离婚,女儿躲在房里不吭声,我拿她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就连身边的朋友也怪我瞎折腾。”史明升说,我心里不好受,但是他们这一刺激,让我有了要做成功给他们看的固执。
得不到身边人的支持,他孤身一人来到了阿拉善。盘掉了所有店铺,卖了房子,把凑齐的108万家底全部投到了厂子里。
公司成立初期,史明升几乎跑遍了阿拉善左旗的商场、超市,因为没有名气没人愿意上他的货。走投无路,他硬着头皮去找了当地最大超市的老总,哪成想对方特别支持,还鼓励他一定要把本土的东西坚持下去,就这样,酸梅汤摆在了超市最显眼的位置。
“普通的酸梅汤做法是熬制、过滤等常规方式,父亲是把山西老家醋的发酵手法搬到了酸梅汤上,这样,发酵后的酸梅汤营养更加丰富,促进消化。发酵酸梅汤就是经父亲之手带到内蒙古的。”史明升说起来一脸自豪。
古老的坛坛罐罐已经成了传家宝被珍藏起来,在生产车间运转的是600多万元的现代化大型设备。
百年传承的老汤依然在设备里沸腾,祖传的秘制酸梅汤每道工序都很“矫情”。原料要选择优质的新疆干果,味道才更酸甜可口;瞬时灭菌要把温度控制在100度到102度,细菌才杀得干净;要想让发酵工艺与营养和味道充分结合,更是个复杂活儿,得用价格昂贵的橡木桶。橡木成分渗入到饮料中能产生氨基酸和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且发酵时间越长,营养越高,史明升厂里的酸梅汤发酵时间都是在60天到90天。
除酸梅汤外,史明升对所有的水果和蔬菜都在尝试发酵,甚至包括苁蓉和锁阳等中药材。现在公司产品发展为6大系列12个品种,由2007年年销售300公斤增长到现在的1800吨。每年200%的增长率,仍然供不应求。销售额也达到200多万,除内蒙古外,还销往宁夏、陕西等地区。
“政府给投资的3000万元马上到位了,这样就会增加10倍的产量。拓展市场、扩建厂房和进大型生产线将同步进行。”史明升说,“父亲可以没有遗憾了。”(记者相恒义 郑学良 梁亮 刘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