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户团结吸引着渴望知识的群众共同参与
文化户作为全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接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下衔广大人民群众,有效弥补了基层文化事业机构公共文化服务的空白之处,与z之协调配合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就近提供文化“盛餐”。全旗6个苏木镇共建成基础文化户6566户,其中等级以上文化户521户,市级示范文化户123户。
乌审旗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巴雅尔带记者来到苏力德苏木镇“草原信仰残疾人歌舞团”特色文化户,其团长楠丁热情地接待了记者,说到歌舞团的规模,楠丁团长告诉记者:“草原信仰残疾人歌舞团现有专业演员20人左右,排有‘残疾人梦’、‘黄河九十九道弯’、‘佛歌’等歌舞,节目能演两台晚会不重复。”
据记者了解,草原信仰残疾人歌舞团的演员都是残疾人,不分民族,不分地区。在入团以前,比较自卑,不愿意与人交流,但入团后,通过参加表演,性格慢慢地开朗起来,每人每年有12000元的补贴,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
楠丁团长告诉记者,歌舞团基本是义演,重在宣传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尤其在交通安全宣传上效果显著,团里就有因交通意外而坐轮椅的演员。在演出时更具代表性,每次演出后,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记者在苏力德苏木的孟克那顺文化苑看到了8件由牛骨雕刻绘制成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民俗》作品,是孟克那顺老人用3年的时间完成。还有手工制作的马头琴,木雕制的弹奏马头琴的小人等,所有的手工制品都非常的精致。
据乌审旗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巴雅尔介绍,孟克那顺老人从小就对艺术充满了热爱,现在利用空闲的时间做一些骨雕和木雕作品,还有马头琴、四胡、三弦等民族乐器。
乌审旗文化户建设形式多样,乌审旗文化局文化执法队队长乌兰图雅告诉记者:“文化户建设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不同的特点,分别创建了从事音舞娱乐、文学艺术创作、书法美术创作、文化科技知识传播、民俗文化传承、马文化保护、服饰文化传承制作、民间工艺制作等各种类型的文化户,充分发挥住房、邻里、人缘、知识、器具、场地等优势,团结、吸引着一批批渴望知识、信息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群众参与,形成了良性互动。”
新建汉文、蒙文、电子、儿童阅览室乌审旗文化局用一切可利用空间摆放图书
乌审旗目前共建成国家县级一级文化馆1个、县级一级图书馆1个、文化站6个、社区13个、嘎查村文化室59个,其中32个流动点,草原书屋57个、万村书屋5个;乌审旗文化局还为草原书屋配送图书6840余册;乌审旗各级图书馆(室)接待图书阅览、借阅和查阅人员151087人次,图书借阅册次180119次,可见乌审旗文化覆盖的范围成效非常显著。
乌审旗文化局在对文化馆(站)完善配套设施的同时,还不断的推陈出新、增加群众文化服务项目。乌审旗图书馆娜布庆花馆长告诉记者,乌审旗为孩子们文明上网建设了一个微机室,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上网查找资料的地方,同时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管,做到文明上网。
同时,乌审旗还建立了儿童阅览室,这里将蒙文和汉文的图书汇集在一起,根据年龄的不同对书桌高低进行了分类,在地上有还铺着爬爬垫的一个区域,是为幼儿阅读准备的,每天一到放学的时候好多家长就领着孩子到这里看书、学习、写作业。
娜馆长还说,乌审旗文化局免费为成年人开设阅览室,分汉文和蒙文两个阅览室;汉文阅览室藏书8万多册,蒙文阅览室藏书2万多册,他们在这里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同时为阅读者设立了许多坐着看书的休闲空间和场地;建立了一个汉文杂志报刊阅览室,里面还摆放着盲文阅读器,把杂志报刊需要阅读的那一页放进去,就会自动读出内容,方便了视力障碍和不识字的百姓们阅读。
乌审旗创建综合文化站全方位、多角度免费为百姓服务
苏力德苏木综合文化站是乌审旗六个苏木镇文化站的其中一个,这里的电子阅览室,按乌审旗文化局标准配备着15台电脑,供村民们免费上网,同时也是村镇干部远程教育的学习点;图书室,里面有蒙、汉藏书1万多册,其中80%是蒙文书籍;还有专门为百姓提供各种娱乐生活的跳棋、围棋、麻将、健身器材等设施。
文化站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是他们的多功能厅,除了这些,这里还有排练室、展览陈列室、地方文献馆、苏力德苏木展览馆,全方位、多角度地为百姓免费服务,提高当地百姓生活娱乐质量。
乌审旗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巴雅尔带记者来到沙尔利格小学参观了突克齐·孟克那顺纪念馆。
突克齐·孟克那顺是原内蒙古日报的记者,在一次采访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这里陈列着他的摄影作品、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发明制造的成果等,沙尔利格小学热瓦迪书记告诉记者,突克齐·孟克那顺不仅是一名记者,还是发明家、书法家和摄影家,他在每一项领域里都有相当卓越的成就。(记者孙艳波实习记者郭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