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寒,而红山区怡康家园小区居民马立春家却温暖如春。11月21日,在怡康家园小区3号楼外记者看到,改造后的楼体已被保温层覆盖。“往年从这个时候开始,在屋里就得穿厚些了,今年改造之后温度有了明显提高。”马立春高兴地说。
老旧小区换新颜,成为红山区百姓享受民生普惠成果的一个缩影。今年,红山区突出民生优先理念,在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仍坚持标准不减、力度不降,通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今年1-10月,红山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共完成18.71亿元,其中教育支出3528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477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2889万元、住房保障支出5066万元……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领域的资金占到八成以上。
温暖而厚重的数字背后,是红山区不断夯实民生建设基础、有力促进全区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写照。为坚持教育优先均衡发展,一批校安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在红山区落地生根:投资249万元,完成了1487平方米的文钟镇中心幼儿园教学楼建设;投资504万元,用于15306平方米的一职专塑胶田径场建设,目前已完成基础施工;投资1458万元,完成了第三实验小学、逸夫小学等8所学校塑胶场地建设……此外,还投资2506万元用于标准化学校设备采购和薄弱学校设备采购,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今年,红山区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主线,实施政府推动、项目拉动、创业带动、培训促动、家政拓展、服务推动和品牌建设七个就业子工程。通过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工作考核体系,使全员创业活动指数、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创业活动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创业企业存活率、创业环境满意度等创建指标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创业型城市建设有序带动了就业总量的扩大,截至目前,今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92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3.17%。与此同时,红山区还积极落实扶持政策,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载体,开展失业动态监测,加强就业援助。突出抓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转军人的就业工作。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00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810个,补贴社会保险900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4万元,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1198本。
随着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险体系的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待遇和服务水平也在提升。目前,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80%以上。“五险”参保人数净增4000人,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达5.76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达8700人。为企业退休人员上调养老金10%,人均增资164元。为社区217名工作者增资15%,人均增资251元。完善城镇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30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2万元。208套、1.35万平方米廉租房和公租房年内主体完工。
一件件惠民实事的落实、一项项惠民政策的实施、一个个惠民项目的推进,为红山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路上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也谱写了向“幸福红山”进发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