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时令已进入冬季,但翁牛特旗那日线穿沙公路两侧一眼望不到边的樟子松仍然不惧冬寒显现着一派绿色。那日线穿沙公路全长20公里,位于阿什罕苏木那林皋勒嘎查至珠日干格日嘎查。公路两侧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总规模2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1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飞播造林5.5万亩,建成了有代表性的翁旗沙区沙生植物带,极大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阿什罕苏木土地面积共140万亩,其中110万亩是沙地,现已治理完成90万亩。阿什罕苏木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只是具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翁旗防沙治沙、沙里淘金的一个缩影。
翁旗地处全国四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西缘,是赤峰市境内科尔沁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全旗1782万亩总土地面积中,沙化土地面积727.35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0.8%,占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的25.5%。有9个苏木镇、5个国营农牧场地处风沙区内,沙区人口约14万人。
恶劣的生态环境曾是一代又一代翁旗人心中最大的痛,因为土地沙化严重,靠种地为主的农民面临着无地可种的危机,而靠放牧为生的牧民更是被沙子赶得居无定所,农牧民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人均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翁旗也因此成了国家贫困县。
为了改变脆弱的生态环境、摆脱贫穷的生活状况,翁旗人首先想到的是治沙,历届党委、政府把防沙治沙作为全旗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扬“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治沙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把沙地划分为“三个治理区”和“三条治理带”,并探索和总结出了“以路治沙”、“以水治沙”和“适度开发”等治理模式,按照“科学规划,规模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依托“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项目,加快推进防沙治沙步伐,打造了一批防沙治沙精品工程。截至目前,全旗累计完成沙地治理428万亩,有林面积达到52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37%,项目区植被盖度由治理前的5%—15%增加到现在的30%—70%。全旗土地沙化、退化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推动沙产业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生活在翁旗沙区的主要是蒙古族群众,受语言、习俗和技能等因素的影响,组织农牧民大规模劳务输出并不实际,全部生态移民更不现实。如何拓宽农牧民收入渠道,尽快改变单一靠养畜生活的状况,是保护沙地治理成果的根本。防沙治沙取得的成就,在鼓舞了翁旗人治沙斗志的同时,也让他们开始探索在大漠中“淘金”,将治沙与致富有机结合。于是,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和地下水资源状况,翁旗相继尝试开发了沙地林果、沙地水稻、沙地马铃薯种植、林下种养殖、沙地旅游等产业,找到了沙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形成了沙地治理、资源保护培植、资源开发产业化、增加效益、巩固治理成效的良性循环机制,达到了既维护生态平衡又培育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了人、地、经济的和谐统一。
2009年,翁旗从沙产业开发中寻求经济效益,于当年编制了《翁牛特旗林果基地建设规划》,规划以每年2-3万亩的速度推进,打造乌丹——五分地——桥头、阿什罕——乌敦套海——白音套海两条“林果产业带”,当年完成林果基地建设2万亩,取得了初步成效。之后的近5年时间里,翁旗又进一步完善规划,采取“林、果、水、田、路”五配套,推行契约化管理和先造后补模式,高标准建设林果基地12.1万亩,成活率达90%以上。按照14.1万亩林果全部达到盛果期、每亩产量150公斤计算,全旗林果基地产量可达2115万公斤,每公斤按2元计算,收入可达4230万元。此外,翁旗其他传统林、沙产业也蓄势待发。10万亩杨树用材林基地,20万亩元宝枫、文冠果油料林基地,90万亩山杏经济林基地,150万亩灌木饲料和生物质能源林基地相继形成,沙产业开发初具规模。
有了林果基地成功实践的引导,翁旗在沙产业开发这条路上越走越顺畅。他们相继开发了沙地水稻、沙地马铃薯、林下种养殖等产业,均获得成功。为从根本上解决治沙围封禁牧后牧户增收问题,自2012年起,旗扶贫办、林业局、畜牧局等相关部门深入沙区、实地调研,反复论证利用禁牧后草场资源散养笨鸡的可行性。通过实验证明,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基础上,沙地散养笨鸡生产周期短、见效快,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2013年,全旗沙地牧鸡养殖户达到80多户,养殖规模达10万只,年纯收入160万元,户均纯增收2万多元。此外,全旗发展黄芪、北沙参、防风、桔梗等药材基地0.8万亩,总产量600吨,纯收入4000万元;发展沙地有机认证水稻和绿色认证水稻14万亩,年产水稻6.4万吨,产值3.85亿元;发展沙地马铃薯基地10万亩,年产马铃薯10万吨,产值1.8亿元。
去年,旗委、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和产业开发的决定》,积极扶持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沙产业开发龙头企业,鼓励其结合农业、林业、畜牧业结构调整,以“公司+农牧户”形式建设沙区灌木林、药材和牧草基地,实行集约化经营。同时,大力发展沙区特色种植、养殖业,积极发展加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沙区经济发展。
2012年,国家大力倡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翁旗积极响应,并把目光放在了丰富的沙地资源和尚未成熟的旅游业上,期待通过二者的结合,在沙地中再掘一桶金。翁旗沙地资源丰富,广袤无垠的沙地加上奇特的草原、湖泊、森林、奇石等自然资源,给当地的沙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之这里是距北京、沈阳、天津、大连、锦州等大中城市最近的沙湖响沙旅游区,更是成为了大漠观光旅游、沙漠越野等特色旅游的理想之地。近年来,翁旗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把全旗打造成集沙湖响沙风光、奇山怪石、草原民族风情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沙湖响沙旅游区,年接待游客人数逐年增多,仅今年前三个季度,全旗接待游客数量便达到59.6万人次,同比增长19%;旅游收入达到5.8亿元,同比增长19.6%,均创历史新高。
翁旗沙区群众依靠勤劳和智慧把生态劣势变成资源优势,在沙区建立起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经济格局,走出了一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致富路。全旗目前从事沙产业开发的企业和个人达130多家,全旗沙地开发年产值近2.4亿元,年创利税3500万元,农牧民依靠沙产业人均增收600元,安排沙区剩余劳力3000多人。
万亩黄沙披绿装,沙地涌出桶桶金。如今的翁旗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大漠淘金”之路,圆了广大干部群众治沙与致富“双赢”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