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飞是奈曼旗大沁他拉镇的一名普通农家女,结婚以后,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也平淡幸福。2000年,偶然一次看电视,当时正在播放沈阳某地农民依靠食用菌大棚致富的新闻,这让刘亚飞心里一动:原来食用菌还能卖出这么好的价钱,在我们这里发展食用菌行不行呢?带着疑问,夫妻二人开始了求学之路,并于当年秋天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一栋长25米的大棚,开始尝试发展食用菌产业。在二人的辛勤经营下,当年食用菌喜获丰收,销路也不错,收入达到2万元。第二年,他们又扩大规模,新建了接菌室、办公室、简易原料储备库、凉晒场以及磨菇棚。二人边学边干,到2007年,刘亚飞家的食用菌生产线已达到年产三级菌1万袋、栽培袋5万袋、出鲜菇8万斤、盐渍菇2万斤的规模,年产值达10万元。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刘亚飞的食用菌产业也迈向了“辉煌”。在大沁他拉镇政府的扶持下,她投资20万元,建成标准磨菇棚9栋,总占地面积15亩。与此同时,联合本村5户菇农注册成立了奈曼旗第一家食用菌合作社——奈曼旗太仓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当地群众纷纷利用“冬闲”时间从事庭院式小规模食用菌栽培,每户一冬天便可增收1—2万元。如今,合作社已发展菌棚31栋,年产三级菌5万袋,生产栽培袋20万袋,并由单一的平菇发展到姬菇、双孢菇、小黑平菇、白平菇等多个品种,产品主要销往科尔沁区、赤峰敖汉、辽宁朝阳等地。
2012年,刘亚飞又投入资金40万元,建立了金针菇养菌房、出菇房、菌袋生产车间、保鲜库、产品加工车间。目前,合作社仅菌包生产一项年可消耗玉米芯1000吨、锯末500吨、玉米秸秆500吨,使周边农业下脚料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了产值最大化。
刘亚飞说,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尽快富起来,同时带动更多的人和她一起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