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和数据库;认定、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将蒙古象棋、沙力搏尔式摔跤、蒙古鹿棋、陶布秀尔、萨吾尔登等“非遗”项目纳入民族中小学兴趣课;积极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近年来,阿左旗多措并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的同时,也使一批民族民间的绝活、绝艺在保护中“复活”。
定远营古城是阿左旗历史文化遗产最集中、传统特色最鲜明、文物资源最丰富的古迹。为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阿左旗政府采取减免房租等措施,在定远营古城内规划了一条街,为从事阿拉善玉、蒙古族服饰、民族手工地毯、驼骨雕刻、马头琴、阿拉善沙画等制作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了展示才艺和创新创业的平台。
巴彦岱是一位马头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制作师,多年来一直苦于资金短缺和没有自己的创业基地。今年,阿左旗政府在定远营古城为他提供了上下两层楼的创业和经营场所,从此,他有了属于自己的马头琴工作室。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政府提供的创业基地彻底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而且每年还为他节省了4万多元房租。
为切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近年来,阿左旗文化部门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挖掘、整理和项目申报等工作,通过走访、调查,全面掌握全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状况、传承人、实物资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同时,还以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蒙古象棋、沙力搏尔式摔跤、查玛等四个国家级项目为重点,全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2006年5月,阿左旗成立了专门的非遗小组,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深入进行资料采掘、整理、资料收集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强化资料库建设,建立了多个项目的传习基地,强化传承人保护。
2007年6月,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查玛、沙力搏尔、蒙古象棋、阿拉善婚礼、吉日格、诺日布、蒙古鹿棋等8项进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8年6月,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查玛、沙力搏尔、蒙古象棋等4个项目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09年6月,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服饰、乘马射箭进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1年5月,和硕特民歌、佛坛城制作技艺、和硕特服饰、蒙古族剪发仪式、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婚礼等5项进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目前,阿左旗已有查玛舞、沙力搏尔式摔跤、蒙古象棋、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4个项目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拉善额鲁特婚礼、佛坛城制作技艺、和硕特民歌、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服饰等15个项目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他48个项目列入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9个项目列入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额日格吉德玛、刘赋国、那巴特尔、道尔吉等4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有25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现有盟级传承人67人,旗级传承人131人。
阿左旗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建立有效传承机制的同时,还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场所,资助他们开展授徒传艺及教学、交流等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阿左旗文化馆还在部分苏木建立了查玛、蒙古象棋、沙力搏尔式摔跤、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阿拉善长调民歌、陶布秀尔、萨吾尔登等17个项目保护传承基地、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传承户3户,有效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为搜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左旗文化馆工作人员常委华、通嘎拉格每年都花费4个月的时间深入到苏木镇嘎查收集材料,采取照相和录像的方式搜集非遗素材。说起阿左旗非遗项目,常伟华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2007年第一次接受搜集整理非遗的工作时,心里很不情愿,觉得这份工作很辛苦,枯燥无味,但后来,越干越对非遗工作感兴趣,越干也越有经验,不知不觉已经干了8年的非遗工作,现在自己非常喜欢这项工作,也非常珍惜这项工作”。
阿左旗文化馆还与教育部门紧密配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将蒙古象棋、沙力博尔式摔跤、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阿拉善长调民歌、陶布秀尔、萨吾尔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民族中小学兴趣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还举办专业培训班对在校教师进行规范训练,鼓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保护机构以及文艺表演团体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宣传、展示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全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