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通辽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喜看沙海变良田
内蒙古新闻网  14-12-15 12:07 打印本页 来源: 通辽日报  
 
  “沙漠阳光充足,早晚温差大,积温又高,沙地透气性又好,十分符合水稻生长习性;衬膜又能防止水肥渗漏,所以收成要比其他地块好。”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农民马振国对记者说。

  沙漠里也能种水稻?听起来令人惊奇!

  寒风萧瑟中,车行至白音他拉苏木境内,就见一大片黄色映入人们的眼帘,田垄之中,是机械收割后的大片稻茬。

  白音他拉苏木沙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近两年,该苏木依托当地沙地资源,不断探索和发展沙地经济,继食用菌、沙地西瓜之后,今年实施的2100余亩沙地衬膜水稻成为白音他拉苏木探索沙地经济的又一亮点。

  项目资金投入助农抵御种植风险

  今年秋收季节,满都拉呼嘎查村民韩斯琴首次试种的50亩沙地水稻获得了丰收,亩产达到了1000斤。韩斯琴能在沙地上有“意外”收获,得益于白音他拉苏木年初发展沙漠水稻的项目投入。

  今年春季,该苏木开发沙地衬膜水稻种植技术,发展满都拉呼嘎查的16户农民种植310亩沙地水稻。在种植水稻期间,从平整沙地、铺设塑料衬膜到填土整平等,平均每亩投资4600元,其中政府出资3600元作为补助,农民自行出资1000元。

  “说实话,这要搁以前我想都不敢想,沙地上种水稻只是听说过,第一次种心里更没底。”韩斯琴说。“基础建设都是政府负责,而且投入的费用都是政府拿大头,我们拿小头,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种植水稻的成本,也减少了风险。”韩斯琴说。

  种植户梁布和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种植玉米每亩产量最多在1000斤,扣除成本,每亩地净收入至多400元。改种水稻后,亩产在500至700斤之间,净收入约在2000元左右,是玉米的5倍。

  技术推广成为沙地水稻种植的保障

  “没有技术,种啥都是白费!”马振国说。“三年前荒废的沙地,今年有了15万元的收入,以前连怎么种植水稻都不知道的我,现在也开始教别人怎么种了。”如今,白音他拉村种植水稻的农民都向马振国进行技术上的咨询。

  马振国自家房屋后有50亩沙地。2012年初,苏木政府想推广沙地水稻种植,试图找到一条沙区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此想法与马振国一拍即合,于是在其50亩沙地上试验种植沙地水稻。为了谨慎试验和科学探索,聘请了沙地水稻种植技术专家对马振国的沙地进行验证。经过两年的试验种植,得出的结论是白音他拉苏木适合种植沙地水稻,苏木政府随后决定将这项技术推广到周边嘎查村。而马振国成了这个技术推广的最初受益者。

  培植企业延伸产业发展

  今年2月,在苏木政府多次努力下,内蒙古新中农沙地农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入驻了,首批签约额达2000万元,今年投资承包了500亩沙地种植沙地水稻。该公司是一个从种子、生产、销售实现一体化,以产业链模式努力打造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的企业,目前国内首家沙地水稻文化馆正在建设当中,还规划在未来的五年里将沙地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展到10万亩。

  这10万亩沙地将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三个层次方法来经营,将沙地分别承包给具有多个农户的合作社。公司将这些沙地免费提供给农户种植水稻,并且提供整套的种植沙地水稻的技术服务。在销售上,公司将种植户耕种的水稻根据合同规定,按本年市场上普通水稻和有机水稻价格的平均价格收购,统一包装销售。实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种植沙地水稻的投入、技术和销售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公司有计划地扩大种植面积提供保障,降低成本,进而实现企业和农民双赢。

  如今,白音他拉苏木正在着力打造沙地水稻品牌,对沙地水稻进行系统化全产业链运作,形成品牌效益,在使其成为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的一张名片的同时,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新途径,连绵的沙海将不再是白音他拉人贫穷的梦魇,而成为一片片淘金的乐园。

  特约记者侯显峰通讯员王阳

[责任编辑 张睿 ]

比出健康 赛出乐趣
扎兰屯吊桥冬之美
首台火车票自动售...
“网络安全”进万家
海拉尔冬季自产蔬...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黄河凌汛
天寒地冻练精兵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