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插队”
刘元生重情重义,但在他的情义观里,情义轻于规则的。规则先于情义,情义服从规则。知识分子贪义轻利,内方外圆的本质始终占据着他的内心世界,导向着他的一言一行。
在刘元生的精神世界里,他更看重的是一个成功人士的道德操守。在当今物欲横流、世态炎凉、公权私用的大势面前,刘元生始终把山里人恪守本分、医德为先、扶老济贫等真情实感,作为自己的行医处世准则。
刘元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来医院找他看病的家乡人数不胜数,只要找到他,他从不推诿。但他自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看病从不“插队”。采访中,恰好有从他的家乡清水河来的老伯请他安排挂个“关系号”,他笑着答应了。然后却径直走到队伍的后面,自觉排起队来。有医生看到刘主任站在队伍里,都要帮他处理,但他微笑着谢绝:“你去忙,我穿着白大褂搞特殊,别的患者怎么看咱们啊。得排队。”
刘元生说,和患者站在一条线上,不搞特殊,是改善医患关系的第一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刘元生一直念念不忘两个恩人——蔺永胜和黄珍亮,是他们在刘元生大学时期向这个寒门学子伸出援手。“那时,村里出了个大学生,在我们那里是个大事,可家里在勉强凑够学费后实在负担不起其他费用了,遇到两个叔叔,是我的幸运。”正是这两个好心人的资助,刘元生得以顺利读完大学和博士学位。
作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元生的办公室略显寒酸,连个单独的办公室都没有。3个医生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满案头都是堆放整齐的医疗书籍和文献。“这些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料,堆了半屋子是为了便于随时查阅,真不好意思,连个坐处都没有。”刘元生抱歉地说。
刘元生小时候读书都是点着油灯读下来的,当时为了买点像样的纸,他在课余时间卖起了鸡蛋。“当时6分钱一个鸡蛋,能买两张纸,回家裁好,拿线给订上。那时候,不拿窗户纸当本子就觉得很幸福了。”如今,很多老乡来找他看病,他经常偷偷垫钱。“苦日子过过来的,知道家乡生活的不容易,只要我能帮上忙的,就应该做。”回报家乡,这个儿时的愿望,刘元生默默奉献了30年。
走在前沿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和研究领域,刘元生以超出常人的勤奋,一直走在实践和理论的前沿。他的不少成果,无论在专业层面,还是在民间,受到的赞誉比比皆是。
研究中刘元生发现,对于40岁以下的年轻人,心脏性猝死常发生在遗传性疾病中,其中心肌病最常见。而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病例(80%)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主要原因是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男性心脏性猝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因此,预防心脏性猝死仍然是主要的医学和流行病学问题。
他认为,防止心脏性猝死,首先要重视预防。目前对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措施包括高危患者的靶向筛查,例如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家庭亲属;有提示心血管疾病症状的年轻患者心血管评价或有遗传性心脏疾病及早期心脏性猝死家族史;其他预防措施包括通过12导联心电图对拟参加竞技运动员的心血管评价、以及对公众和运动场合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监测结果的评价;已经明确的猝死高危指标和ICD植入的适应证:包括流产型心脏性猝死和持续性室速。其他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包括突发晕厥、因肥厚型心肌病过早的猝死家族史、左室壁过度肥厚、非持续性室速、运动试验时血压反应不明显。
刘元生的多项研究均一致表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其疗效是肯定的。 CRT-D起搏器可明显减少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另外,对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但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这也仅仅是总人群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中的极少数。难治性冠脉痉挛可引起猝死。强化药物治疗包括3种钙通道阻滞剂可能有效。
当然只有患者到达医院时还活着才能得到干预,但是大多数猝死的患者发生急性冠脉事件且不能到达医院,这才是心脏性猝死预防的真正挑战。对于适当选择的高危心脏病患者,尽管目前广泛应用有效的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降脂药、阿司匹林、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但心脏性猝死仍然是主要的公众健康问题。
在刘元生看来,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实际是所有医务人员都会遇到的问题,绝非心内科和急诊科的“专利”。基层医务工作者往往是这种患者的第一见证者,由于病情的危急,不能将患者转运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去诊治,只能就地抢救治疗。这就使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成了所有医务人员的基本功。需要有规范的指导来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水平上掌握这种技能。
刘元生的所有科研成果,都载入了无数患者的欣慰记忆里,载入到中国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史册当中。
此次采访持续了一整天,中途因刘元生处理紧急情况而中断了多次。采访结束后,刘元生拖着略显疲惫的身体投入到工作中,留下的脚步却是那么坚定有力。(记者 赛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