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城县围绕强县富民这一终极目标,提出了创新观念、创优环境、创办实业、创造财富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地方综合经济实力。如今,全民创业在中京大地蓬勃兴起,形成了干部干事业、能人办企业、百姓创家业的浓厚氛围。据统计,2014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351人,转移劳动力10.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的全民创业工程成为惠及万家的民生亮点工程。
在宁城县,提起神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才,百年手工制品有限公司经理于和平,自治区人大代表、亮源种猪场经理李亮,几乎无人不晓。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他们辉煌的业绩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创业之路。
于和平1996年从原宁城羊毛衫厂下岗。在县妇联的帮助下,她靠借来的3万元钱办起了宁城县第一家上规模的妇女培训机构——巾帼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每期培训学员70多人。1998年于和平受邀参加全国妇联大会,她的名字被收录《中华大典》和《中华人物大典》。2004年,于和平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苏绣制品不断走俏,她便深入北京、上海、苏州等地专门学习苏绣技艺。她的苏绣作品——《辽中京大明塔》市场售价15万余元。2006年,于和平成立了百年手工制品有限公司,专门制作经营苏绣制品,同时培训苏绣女工。几年来,累计培训苏绣女工2000多人,学员遍布河北、辽宁及内蒙古三省区。去年,天义镇一名学员的苏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卖出了3万多元的高价。于和平凭借自己高超的苏绣技艺,为广大妇女开辟出一片就业新天地。
刘才在外埠建筑市场打拼多年,2007年回到家乡投资1100万元组建公司,发展高效农业产业项目——芦笋种植、深加工、销售及出口。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芦笋栽培基地1000余亩,是目前自治区最大的标准化芦笋基地。现已发展和带动农民种植户800多户,吸纳就业400余人,户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该公司芦笋的成功上市,消除了人们对北方种植芦笋能否安全越冬的疑虑,为当地农民趟出了一条致富新路。
李亮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2004年,他在宁城县畜牧部门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课堂上学到了养猪技术,10年间已形成年出栏育肥猪1600头、种猪1000头的养殖规模。2009年,李亮组织57户农民成立了养猪合作社,年出栏育肥猪4000多头,为当地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李亮也光荣地当选为自治区人大代表。
优良的创业环境是创业者扎根的沃土。宁城县在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上从优化政策环境入手,作出了《关于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的决定》,制定出台了《全民创业工程实施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等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创业促就业政策措施。在政策把握上除严令禁止的项目外,对可批可不批的尽量批,没有明令禁止的允许试;凡涉及创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减免的坚决减免。
该县在服务上集结各种力量,让创业者一路绿灯。政府设立 “一站式”服务大厅,集中快捷办理群众和创业人员的有关审批事项,为创业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时,通过强化技能培训、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及返乡创业园等措施,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为鼓励在外学到技术、积累一定资金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宁城县专门出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并先后建立了3个返乡创业园、6个返乡创业村和4条返乡创业街,吸引2580人返乡创业,创办工业企业16家,吸纳4100人就业,实现产值4.3亿元。
树立大就业观念,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发挥产业、政策、基地作用,综合利用培训、指导、扶持手段,宁城县的全民创业实现了经济和就业量质齐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