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圈舍
红光村位于临河区狼山镇,共有11个自然村。和其他村子不同的是,红光村有4个自然村分布在集镇上,其余的自然村环绕在镇政府周边。在改革开放以前,村里有上千亩良田被集镇占用,土地规模有所缩减。在其后的几十年里,由于紧挨集镇,生活便利,迁入的人口比较多,移出去的人口却很少,久而久之,形成了人多地少的格局。2013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这样的现状,显然跟中心村的地位很不相称。为了改变这里的面貌,2014年6月,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市委统战部派出三位年轻干部,走进红光村驻村扶贫。
村民收入靠打工
扶贫工作队来到驻地以后,立刻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情况介绍。让扶贫队员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大部分的收入,是靠打工换来的!这句话包含了太多辛酸。要知道,在农耕条件好的地区,村民是不需要外出打工的。如果出去打工算是额外的收入,可以满足更高的生活标准。但是在这里,却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长期外出打工。就算近两年受苦人能赚到较高的工资,那也不能算富裕,因为打工的收入很不稳定,对教育子女和赡养老人也会造成亏欠。万一要不到工钱,辛苦付出的血汗还会打了水漂。
经过细致的入户调研,扶贫队掌握到了准确的情况。全村常住人口共有570户1560人,而低收入村民却有385户925人,超过总人口的一半。虽然人均可耕地有4亩,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普及率低,有一半耕地属于中低产田。最让扶贫队员感到为难的是,享受低保政策和无保户政策的特困人口有115人。他们大多缺乏劳动能力,也不具备科学发展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
精心规划脱贫路
为了找到脱贫的好办法,扶贫队员和村民代表多次开会讨论或促膝谈心,充分听取了广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了三结合扶贫总体思路:“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产业扶贫和文化科技扶贫相结合、依靠政策助力和提高村民个人能力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拿出了一份详细的扶贫计划,拟在4年内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建设、村庄美化绿化等关键内容,和“十个全覆盖”全面对接。
这个扶贫思路和扶贫计划很受当地村民支持。
两件大事得民心
红光村群众有养羊意愿,只是缺少养羊大户做带头人,村民普遍没有规模化发展的意识,也很少有标准化的圈舍。为了扶持村民发展养殖业,扶贫队决定,把自治区扶贫办下拨的50万元专款专用,全部扶持有一定条件的村民建新羊圈。扶持政策公布以后,村民踊跃报名,最终确定了50户村民作为扶持对象。为降低棚圈建设成本,贫困户按照规定标准自建羊圈,按照面积的不同,可分别获得4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扶持,扶持资金达到羊圈建设成本的三分之二。这个政策,获得村民的一致欢迎。目前,已建成15座棚圈,其他棚圈正在施工中。
红光村有400户村民每年需要贷款购买农资,部分村民因收入微薄贷款较难,为了帮助贫困村民获得惠农贷款,市委统战部工作队积极和临河区扶贫办及银行对接,协调落实200万元贷款指标。扶贫工作队及时成立“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评审小组,对申请者严格把关,确定扶持对象,在2015年春节前后,每户村民可获得1万元至3万元不等的贷款扶持。同时,市委统战部协调落实了6万元资金,用于红光村扶贫工作。(记者建海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