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运行一年 首府数字城管邀市民“找茬”
从今年1月1日至今,呼和浩特市数字城管运行已经近一年的时间。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数字城管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城管就是管小贩”的认识,以科学的手段管理城市的方方面面,包括井盖、路灯、变压器、电线、广告牌等部件类问题,以及焚烧垃圾、渣土车倾倒、流动商贩占道等事件类问题。获取这些信息的是专职的信息采集员,使用的是专业的“城管通”,信息汇总到指挥中心平台分级处置,所有信息有“来”有“回”。整个城市在这里就像一张大网,网住的是涉及市民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精细化、数字化让城市管理更加高效快捷。
问题处理更快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城管是执法车上的一个“标记”,上街巡逻,以人管人,这样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民众的需求。于是,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并逐步推广。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了解到,首府数字城管系统完成了190平方公里范围内29个街道办事处、187个社区、6688个万米网格中的21.8万个各类城市部件普查的定位置、定属性、拍照、数据编码以及内部数据整理入库等工作。目前,数字化城管的信息采集任务由呼和浩特市城环信息公司承办。
对于很多人来说,数字城管还很陌生,城管如何搭上“数字快车”呢?工作人员形象地向记者介绍:“首府被划成了许多网格,每个网格内都有信息采集员,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自己所辖的网格内不间断巡查。例如,发现有一处井盖丢失了,采集员通过手中的‘城管通’拍照并标注说明,把内容上传至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核实、分类,看是属于排水、供暖还是通讯部门。根据管辖关系,将任务指派给责任单位,责任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置问题,并将结果回传,再由信息采集员实地核查井盖是否盖好了。只有问题全部处理完了,才可以结案。我们对责任单位实行考核打分,如果拖延或者完成的不好,都要扣分。通过信息采集、处理、立案、派遣、处置、回复核查、结案7个步骤,实现一级监督、二级指挥、分级处置、统一考评。这样的数字管理模式,不仅使处理问题的速度加快了,责任明确了,也对管理部门起到了督促、监督的作用。”
采集员一天步行9000米
35岁的张芳是呼和浩特市城环信息公司赛罕区采集队的一名采集员,每天8时就到达了自己分管的网格,开始了“低头查井盖、道牙子,抬头找电线杆、小广告”的工作。
12月16日16时,记者跟随张芳来到赛罕区丰州南路进行网格化巡查。当日最低气温为零下15摄氏度,大风呼啸。为了保暖,张芳身上套了两件羽绒服、两条羽绒保暖裤,戴着厚帽子、口罩,脚穿雪地靴,但仍然冻得满脸通红。张芳手中握有一个安卓手机,上面安装了“城管通”软件,利用这个软件,可以上传在巡逻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回查该事件解决的进度。同时,张芳的行走轨迹也会显示在城环信息公司的二级平台上。根据数据,截至当日16时,张芳已经行走了8873米。
17时,张芳来到了丰州南路和大学东街的交会路口,这里有一处垃圾,长期在户外堆放,此前张芳曾将该情况上传,得到“已解决”的处理结果后,张芳重走此地,核查处理结果。“旧垃圾被清理走了,新垃圾又堆上了,这个点的垃圾总也清不完……”张芳无奈地告诉记者,这条路上饭馆多,虽然几步之远就有垃圾桶,但是大多数饭馆仍将垃圾丢弃到门口的绿化带里。张芳随即蹲下,拿手机拍摄了一张垃圾的特写照片,然后又拍了一张带有背景参照物的照片,将这两张图片标注说明和定位,用“城管通”上传到系统里。“如果同一类事件一直没得到解决,我们就一直上报,直到事情解决。”张芳说。
信息采集员在工作时,发现具有重大安全隐患的事件时,除了上传“城管通”外,还需及时拨打城管热线“12319”,以促进事件尽快解决。“发现电线裸露、危墙、井盖丢失等情况,为了避免人身危险,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拨打热线进行汇报……”张芳说,自己管辖的区域属于新建区域,虽然面积较大,但是问题相对老城区要少很多。
信息上传30秒即受理
打开呼和浩特市城环信息公司的数字化城管操作平台,记者看到了事件处理动态、人员动态、综合评价、基础数据等。点开每一个信息采集员的动态,都可以看到当日上传的信息、行走轨迹。记者注意到,12月16日9时43分,赛罕区一位信息采集员上传了丰州南路和新建东街违法张贴小广告的问题,信息上传30秒后,被市监督中心受理,并由值班长审核,转入市指挥中心进行处理。13时36分,赛罕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派出工作人员,将此事处理完毕。随后,该信息又反馈至信息采集员,信息采集员回到原地核查,证实此事处理完毕。从上报信息到解决事件,过程不到4小时。
信息采集员在上报信息时,可以选择事件类问题或者市政部件类问题,并根据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地等细分类型,对应上每一个井盖、路灯的编号,方便维修人员定位修理。
目前,全市共划定了177个责任网格,回民区、赛罕区、新城区、玉泉区、金川开发区皆有覆盖,但金桥开发区尚未被划入网格。“我们计划于2015年将金桥开发区划入我们的采集范围,计划划分10个网格。”李佳说。
让城管更加接地气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发现问题
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这不仅是一句城市管理的宣传口号,更是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让城市管理搭上“数字快车”,这是管理的进步,也是服务理念的进步。小来想说,希望数字城管让城市问题随时发现、随时解决,拓宽受理渠道,以更直观、便捷的方式实现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大家都来爱护这座城市,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舒适、更美好!
呼和浩特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刘四平:数字城管是新兴的管理模式,刚开始以为就像要接手一辆新车,只要会开就行,运行后才发现这并不简单。
首先说说态度的转变、职能的转变。以往,城市管理可以说是被动的,监管缺位、不到位,有差距,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引入数字城管模式后,要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高效解决,从政府部门到各责任单位,从态度到职能都发生了转变,通过新的手段、技术、人才整合资源,打造服务产品,再造城市管理。
其次说说管理的转变。以前属于粗放式管理,不注重管理细节和效率,数字城管将管理数字化、精细化,大幅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扰民、不便民、不利民的问题得到处理,为打造宜居城市做出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市容市貌的同时,也让市民有了主人翁意识。截止到11月底,数字城管运行发现问题22.5万余件,其中主动发现问题18.5万余件,群众反映问题4万余件,立案率从最初的20%~30%提升至80%左右,处置问题12万件。
最后说说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城管涉及33个职能部门,部分职能部门和单位对数字城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市民对数字城管工作不甚了解,参与不够;数字城管发现问题多,处理问题难,办结效率有待提高;人力物力保障相对滞后,投入不足与高标准要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在下一步发展中,我们在硬件方面要完善系统功能,在软件方面要提升工作效率,正常、稳定、高效运行,拓宽服务领域,为城市管理提供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增强预警和监控能力,延伸发现问题的触角,例如从城市内扩展到城市周边,从城市街道扩展到工地等各个“死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首席记者 来春誉 记者 郝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