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寻找老行当】古朴大气看蒙镶
内蒙古新闻网  15-01-15 10:44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外錾

工具

抛光

出炉

  最初只会画图

  1994年,学习图案设计的李忠强从呼和浩特市一所职高毕业。同年9月,他被分配到内蒙古外贸工艺厂实习,从事金属加工制作。一年后,他正式留在了厂里。

  “第一次接触蒙镶,我被其精妙所吸引,暗暗立志把这一技艺发扬光大。”回想当初,李忠强觉得自己有点儿自不量力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太博大精深了,真正能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艺做到传承已经很不错了,还提什么发展啊。你想,我们现在见到的好东西有些是皇家造办处留下来的。比如说一把壶,为了做好这把壶,皇家的工匠可能用了十几种材料,花了几年时间。他们可以不计时间、不计成本,一门心思把这把壶的工艺发挥到极致。他们甚至可以不想其他,只需争取把这把壶做得精美些、再精美些……可是现在,我们这些人行吗?不行,条件不允许,至少我需要考虑吃饭的问题……”

  “怎样才能让自己学到的传统技艺日渐成熟起来?那就是多见老东西、好东西,肯花心思去研究古人。他们为什么用这样的结构方式去处理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只有见到了实物才会迎刃而解,否则容易贻笑大方。”李忠强坦言,“有些东西的工艺我的师傅也不会做。师傅只是把你领进这个门,接下来太多的学问,得自己琢磨。刚进厂时,我只会画图,对蒙镶手工技艺一无所知。这么多年走下来,我得感谢那些收藏家,是他们拿来了好东西,让我们开眼界。”

  技艺展示底蕴

  “做我们这一行的,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可能用到,历史的、地理的、物理的、化学的。就说一条龙的造型,在唐代、辽代、清代,各有不同,这些我们必须熟烂于心。有些技艺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底蕴的,我们只有多见好的,才能明白新的应该怎么做。”20多年来,李忠强他们3人不但实现了当初的愿望,而且在业界站稳了脚跟。但是,他们仍然把自己放在学徒的位置上,他们要学习的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平日里,除了徒弟们在做活儿,李忠强他们3人也不闲着。在他们的工作室里,每人一个工作台,各有各的一摊事。

  拿起錾子,李忠强的眼神立马变得深邃而专注。那种旁若无人的气场,让每一位旁观者折服。

  20多年的浸润,李忠强对他们这一行业,已经没有了过多的形容词。

  “我还是现场制作一个小玩意给你看吧。看完所有的制作过程,你就明白了。”李忠强在杂乱的抽屉里翻找着,对记者说。

  一块平整的银片,一支圆珠笔,一小张复印纸,几支型号合适的錾子。有了这些,他立刻在工作台旁坐定。

  他先是用复印纸把想要的图案印在银片上,然后把錾板上的胶软化,再把画有图案的银片固定在錾板上,再用锤子和錾子把图案中需要突出的部分顶起,接着一錾子一錾子刻画突出图案上的细微部分,直至传神。然后他又一锤子一锤子地把这个图案从银片上錾下,接下来是过火、焊接、整形……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雾凇频现惹人爱
玉米储藏有了烘干塔
年味儿渐浓
国学冬令营
欢乐的冬季那达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赛骆驼 展民俗
整顿节前市场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