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物“医生”妙手回春
他们自嘲为另类白衣天使,虽然手握手术刀,但并不是为了给病人治病,他们的手术刀和各类工具,专门为修复壁画而设计。他们让承载重要历史文化信息的珍贵文物得以更长时间地存留于世,并以更好更完整的状态与公众见面。他们就是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人员。
近日,记者走近呼和浩特博物馆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第一感觉像是进入一家“超级杂货铺”,除了显微镜、各类修复工具、各式化学试剂外,调色板、台秤、磨面机、和面机等工具有序地摆放在修复室四处,空气中弥漫着厚重的泥土气息。5名工作人员在各自忙碌着壁画修复工作。
工作台上,康贵彬小心翼翼地握着画笔在壁画上慢慢地勾勒,不时地停下来审视,然后再描摹。“修复每一幅壁画碰到的问题都不一样,感觉也不一样。这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康贵彬说,壁画修复工作需要每个人都能胜任不同的角色,有时需要手持手术刀的医生,有时又是雕塑家、木工、钳工、化学家,有时还要成为建筑工人。“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动手去做。遇到的问题多了,大家集思广益,不断尝试,慢慢就把工作做好了。修复一幅壁画,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
康贵彬和同事们平日里就像医院里的医生,身穿制服,戴着口罩和手套,拿着刷子、手术刀、化学试剂、画笔等修复工具,在残损的壁画上耕耘。一幅幅壁画经过他们妙手回春后精神焕发,重新绽放历史之美。
康贵彬与壁画保护修复工作结缘已有15年。原来在呼和浩特博物馆从事陈列设计和布展工作的他,在2000年呼和浩特博物馆组建壁画保护修复小组之初,就成为其中一员。2004年,博物馆成立了呼和浩特壁画保护中心,后更名为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康贵彬和同事一起在壁画保护修复领域摸爬滚打,渐渐取得一些成绩。
由6个人组成的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成立时间虽短,但起点很高。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建设“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推广工作站——内蒙古工作站”,成为继新疆、宁夏之后全国第三个揭牌的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站。
近年来,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对大召壁画、吐尔基山辽墓壁画、西藏布达拉宫西印经院壁画等进行了妥善的修复,受到了国内外壁画保护专家的高度评价。
“人员和经费还是少了些。”呼和浩特博物馆副馆长、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主任武晓怡说,内蒙古是个文物大省,有大量的寺庙、墓室壁画,需要保护修复的壁画很多,但作为中小型博物馆,科研人才较少,文保技术设施落后,壁画保护中心人员都是凭着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心和对文保事业的坚守,才一步步走到今天。“目前国内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较少,我们急需从化学材料、文物保护技术等相关专业,招聘年轻的技术人才进行培养。”武晓怡表示。文·摄影/本报记者王 磊
整理工具

剪薄壁画地仗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