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行进中国】耗赖山有了小剧团
内蒙古新闻网  15-01-21 10:04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原标题:耗赖山有了小剧团

  1月10日傍晚,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村已经降到零下10摄氏度。刚走进村委会,就听到里面传来吹拉弹唱的声音,从窗户外可以看到屋里聚集了很多人。

  活动室60多平方米,才建好,还没装修完,屋里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小火炉,不算暖和。但是有个吹笛子的演到尽情处,还是热得脱掉了外套。

  吹笛子的叫三疙瘩,是村里的“文艺控”,听支书高锁小说村里筹划组建小剧团,他第一个报了名。

  “村里建起了文化活动室,一下激起了大伙的热情。活动室里的10来个文艺爱好者都是小剧团的成员,有拉二胡的,有打扬琴的,我吹笛子,我们各有各的绝活,山曲儿、晋剧、二人台样样拿手。”三疙瘩开始“卖弄”起来。

  “你手这样的时候,我才能转回来。”“人家从这边回来了,你该从这边回来。”“起开,起开,你这不好看。”三疙瘩和演员开始讨论怎样表演更好看。因为从来都没经过训练,离登台的水平还差一节,想配合在一起演出个模样来,更不容易。正当大家争论的时候,高锁小想到了一个办法。“咱们村里有两个老艺人,尽管岁数大了,但是也可以给咱们指点指点。”

  排练完,记者跟着高锁小连夜来到老艺人申旺家。申旺今年78岁,年轻时是县里晋剧团的演员。说清了来由,人家却拒绝“出山”。申旺年轻时在武川县剧团,老伴儿在固阳县剧团。当年,县里重视生产,轻了文化,剧团成立3次解散3次。后来,老两口回到耗赖山村又成立了一个小剧团,可不到5年时间,剧团又散了,4起4落,让老两口彻底失去了信心。直到大家离开他家,老两口都没有点头。

  1月11日一早,我们再次来到申旺家。

  说话间,申旺老伴儿电话响了,铃声是当年她经常唱的一段晋剧。察觉老人这么多年还深深爱着文艺,高锁小看到了希望,他不停地谈论晋剧的话题,感动了两位老人。

  高锁小告诉两位老人,村里已经盖起了新的活动室,启用后,能容纳100多人。再也不用愁没地方排练了,小剧团一定会坚持下去。申旺老人动心了。老人一点头,高锁小就把老人请到车上直奔村里的活动室。

  “你这个有些不协调。举个例子说,刚才你们俩转,你就不能这么转,叫她围上你,你一个腿转,就撑起来了,动作要大方,不要就在眼前。”二人台不光要会唱,还要会表演,在申旺的指导下大家很快进入了角色。

  “2014年,自治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村民住进了新房,走上了油路,看病、购物都不是问题,美中不足的就是村里淡薄了几十年的文化氛围难以恢复。因此,用好文化活动室,营造文化氛围,也就成了我最关心的事儿。”现在,小剧团的发展理出了思路,高锁小也松了口气。过完年,正月时,他们排练的精品节目就要走村串户演出了。文/张慧玲

[责任编辑 魏莉 ]

冬牧
排练社区春晚
大战一局
雾凇频现惹人爱
玉米储藏有了烘干塔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领到爱心年货了
法相传真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