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有环境优美的小区,政府建起保障性住房,进行老旧楼房、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建起了老人互助幸福院,城区实现集中供热。
家园小区的李大姐有两件事特别高兴:一是政府对她居住的老旧小区进行了保温改造,二是楼房取暖实现了集中供热。为彻底解决传统的分散式取暖带来的热源不稳、温度不高问题,形成节能、环保、高效、低碳的高科技供热体系,林西县对8家供热企业进行整合,拆除分散的小锅炉,建设总投资2.7亿元的城区集中供热项目。该项目采用全自动控制技术,热网由原来的直供变为二次网间接供热。“集中供暖就是比分散供暖好,空气烟尘减少了,室温也比往年高多了。”说起集中供热,李大姐特别开心。
2014年,林西县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和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在邻近学校、车站、公园的思源小区、学府花园、河畔花园建设保障性住房,新建廉租房108套、5600平方米。目前累计建成廉租房967套、4.78万平方米,已有620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圆了安居梦。累计建设公租房324套、2.22万平方米,新改造新林花园、家园小区、金城家园等老旧小区12.6万平方米。
该县还投资500余万元,为收入低、居住条件差的留守老人、孤寡老人新建、改建19处互助幸福院。王月玲和老伴儿是第一批住进七合堂村互助幸福院的老人。她说,三个儿女都不在身边,原来住的土坯房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老伴儿身体多病。住进幸福院后,和老邻旧居住在一起,生病住院、大事小情相互有个照应,儿女们也放心啦!
出行:有宽敞整洁的道路,城区主干道实现“白改黑”,通村水泥路修到家门口,103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路宽了,路平了,不用绕行了,车也省油了,心情也好了。” 因为城街道路“换装”,开出租车的张师傅跑起车来劲头特别足。2014年,林西县投资2亿元改造城区街路11公里、小巷5条,铺装人行道13万平方米、绿化2.25万平方米。平坦干净的柏油路面代替了年久破损的水泥路面。张师傅说,城区主干道“白改黑”后,黑色沥青路面交通标线醒目,易辨认,路面美观,吸尘性好,降低噪音,美化了城市环境,方便了市民出行。
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2014年林西县实施农村街巷硬化工程81公里,惠及27个行政村百姓,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难出行的问题。新城子镇七合堂村村民吕忠申住在山上,家里有十几亩果园,采摘时靠人背肩挑运下山,十分困难。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 “一事一议”项目,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采摘水果直接装车拉下山,让他乐得合不拢嘴。
休闲:公园广场遍城乡,从环抱小镇的西山公园、滨河公园,到分类各异的儿童公园、老年公园,居民走出家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就能到达一处公园,秧歌、健身操、广场舞成为农民健身新时尚。
隆冬时节,优美宜人的老年公园里,健身休闲的居民络绎不绝,中老年太极方阵更是一道靓丽风景。老年公园、老年活动中心和儿童公园、儿童活动中心是林西县为老年人和少年儿童两个群体打造的民生项目。2014年,林西县本着“把城区黄金地段留给市民、把最好的位置搞公园绿地”的建设理念,围绕宜居宜业的“公园式森林城市”建设目标,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两园两中心”,与西山公园和先期建成的体育公园形成互补,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出门就见绿地,抬脚就进公园,清晨爬爬山,晚上跳跳舞,生活在这座小城里,真是很惬意。”一位在老年公园遛弯儿的退休干部对记者说。
多年来,官地镇一直缺少一个可供群众集体娱乐休闲的大型文体广场,去年该镇通过“十个全覆盖”、“一事一议”项目,投资260万元修建了1.2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虽然已是寒冬时节,户外有些寒冷,但丝毫不影响村民李会荣跳广场舞的热情。“你看咱这广场多宽敞,健身器材齐全,只要天气好,村民都来活动。”现在,文化广场已成为林西县农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目前,全县各乡镇均建有文化广场,村级标准化活动室、文化广场覆盖了60%以上的行政村。
办事:便民服务方便快捷,政务服务中心构建起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平台,乡镇、街道、社区实现“一厅通办”,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社区。
“以前办证得跑几个部门办理有关手续,现在通过政务服务中心一次就办完了,方便得很。”前来办理业务的杨女士非常满意。干净整洁的环境、温暖贴心的态度、高效快捷的服务让办事群众无不感到温馨和亲切。2014年,林西县加大政务服务中心工作力度,派驻28个单位进入,设立47个服务窗口,划分为企业服务区、社会发展服务区、建设项目服务区、综合服务区四个功能区,有效整合资源,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间。
2014年,林西县官地镇、新城子镇、新林镇、五十家子镇等民生服务大厅均已投入使用。根据群众日常生活需要,大厅设有民政、社保、计生、财政“一卡通”发放、新农合等多个服务窗口,全面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搭建起为民服务新平台。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只有新起点,没有终点。一项项民生工程和惠民举措正在托起林西百姓的“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