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黑石兔村有“水” 了 东土城村变“嬲”
内蒙古新闻网  15-02-17 10:25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黑石兔村有“水”了

  和林县新店子镇黑石兔行政村,辖区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88亩,其中水浇地面积150亩。辖6个自然村,共220户、854人。人畜饮水问题一直是困扰当地村民的头等难事,特别是在干旱年份以及每年的冬季,村民们更是苦不堪言。而就在今年,这个被誉为“百年无水村”的地方变了样,随着哗啦啦的自来水流进了水缸,村民的脸上溢满了幸福。

  “多少年了,我们喝的都是井水,水垢太多也不好喝,就是烧开了上面也是漂着一层沫子,现在好了,再也不用大老远地去挑水,可算是熬出头了。”采访中西梁自然村村民王翠莲激动地说。今年61岁的王翠莲告诉记者,从她记事起,村子里的人们就都是赶着马车到一公里以外的沟里去挑水喝,一到冬天是最受罪的时候,尤其碰上下雪天,山路不好走,村民摔伤的事情经常发生,“我老伴就是因为去挑水的时候受了伤加上时常挨冻,把身体给拖垮了,现在也不能干太重的活,前几年去挑水都是我去,有时候人多还得排队,可闹心了。现在终于喝上了自来水,要不然再耗上个几年,我还真怕我这把老骨头扛不住呢。打开水龙头,接上一壶自来水,烧开了泡茶喝,洗衣服也不用担心水不够了,终于能用洗衣机了……”对王翠莲来说,盼了一辈子的好事终于实现了。

  干旱、盐碱、大山是黑石兔村的真实写照,针对多年来村民吃水困难的现状,镇政府也拿不出更多的资金解决人畜饮水工程,若向村民集资新建水利工程的话,对于这个每户年均收入仅5000元左右的村庄来说又根本实现不了。据黑石兔行政村党支部书记石福换介绍,2014年夏天,宇航人集团董事长邢国良听闻此事后联系到他,表示愿意尽全力支持该村新建水利工程,村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无不兴奋。资金有了着落,镇里全力配合,村民无偿劳动,短短几个月,工程就顺利完工了。(记者武子暄)

  东土城村变“嬲”了

  立春后的一个早晨,记者走进武川县上秃亥乡东土城村,一排排红顶白墙、错落有致的新农居映入眼帘,路边的门脸房都挂上了醒目的红底黄字店牌,有综合门市部、有住宿餐饮、有合作社、有代收土豆点等等。这个武川县传统的土豆收购集散地如今面貌已焕然一新。

  2014年,武川县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在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中全面实施整村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程及新农村示范村、互助幸福院建设等民生项目,先后完成283户810名农村群众易地搬迁、767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建成高标准新农村示范村6个,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6个,并落实产业带动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惠农利农政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面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沿着街道往西走50米再向南新修的水泥路进去,两侧粉刷一新的房屋仍然依照原村的结构错落排开,走了一段,豁然开朗:村前的耕地覆盖着前几日的积雪,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红顶白墙的村庄错落有致,依户而长、孕育新芽的树木,抖着羽毛的喜鹊,叽叽喳喳穿梭嬉戏的麻雀,俨然一幅刚完笔的水墨迎春农居图。

  智有良是村里的贫困户,媳妇腰腿有疾,不能干重活。家里缺少劳力,以前日子总是过得不景气。他说自己昔日的光景是村里倒数第一,但是现在他认为今非昔比。

  来到智有良家,他家媳妇赵香茹正和邻居党巧娥聊着新房的事。

  “这两天,老头子天天念叨家里晒,热得不行。”赵香茹说。“是的是的,以前住个土房房,巴掌大个窗子,四开叉没院墙。”党巧娥故意提高嗓子接应。

  记者见机插话:“看来危房改造很重要。”

  “可不是。这会儿是养羊不如卖草,养儿不如五保,看病能报销,老了还有社保,更不用说房子给盖得这么好,嬲啊!”62岁的党巧娥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

  这时,60多岁的智有良回来了,知道记者来采访,他乐呵呵地领着记者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转了一圈。在厨房,他介绍起来:“过去厨房里,白天蚂蚁满锅头,晚上蚂蚁又窜得满炕头,现在的新家敞亮舒服,质量又好,凭良心讲非常幸福、非常开心。”他顺手打开水龙头,告诉记者他们再不用喝有盐碱味的压井水了。老智还告诉记者他可以到离家100米远的新建蘑菇种植基地打工,会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张存柱家,看到院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地面已用砖进行了硬化,西面用木栅栏围起来,里面有八九只小羊羔。在这次危房改造中,政府尊重他的想法,把三间土坯正房,建成了结构坚固的三间大砖瓦房,3米宽、1.8米高的三个大窗户显得很气派。进到家里,门口正对着厨房,刚出笼不久的馒头还点着红印印。一盘大炕上叠着整齐的铺盖,东西各一个房间。

  “过年的东西我们早早准备好了,大儿子一间房,二儿子一间房,就等孩子们回来过个团圆年了。”63岁的张存柱显出了期待的神情。

  这时,外面的阳光更加明媚温暖,院墙上的积雪已被融化,欢快地溜进了墙缝里。(记者云艳芳通讯员曹慧)

[责任编辑 魏莉 ]

冬牧
排练社区春晚
大战一局
雾凇频现惹人爱
玉米储藏有了烘干塔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铁路“快闪”迎春运
送福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