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群结构调整画上句号
乌珠穆沁草原以广袤、肥沃著称于世。生活在这里的牧民大部分都以养羊为主。春节期间,记者见到东乌旗乌里雅斯太镇阿木古楞嘎查牧民额尔敦巴图时,他却说,今年开始彻底不养羊了。
额尔敦巴图家有1.8万亩草场。就在几年前,他家里有1000多只羊。按理说,1000多只羊的收入少说也得有20万元。
放着如此优厚的收入不要,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原来,在额尔敦巴图的算盘上除了经济收入外,还有一套生态环境的帐。早在2007年时,眼看着草场日渐退化、裸露的地皮越来越多时,他就下决心要把这片草场保护好。为此,他再三考虑后对自家畜群进行结构调整,慢慢减少羊的数量,扩大牛群的规模。
经过近8年的摸索,到2014年底时,他家畜群的结构调整真正画上了句号,家里基本不养羊,取而代之的都是改良后的西门塔尔牛。随着牛的头数越来越多,他又想到了延伸产业链,自己加工自己销售。为此,他看准了近些年市场上热销的风干肉。就在去年,额尔敦巴图家制作的风干肉为他带来了20多万元的丰厚收入。
记者来到额尔敦巴图家时,虽然是新春佳节,额尔敦巴图也未休息,正在晾晒房里晾晒新加工的牛肉。他告诉记者,去年加工时,由于没有经验,选料的时候没有太多讲究,等风干完了发现口感不一。今年将全部采用精选后腿肉,虽然产量低一点,但是口感和品质比去年的肉干会好很多,质量上去了,收入也会跟着提高。
为了扩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额尔敦巴图于2014年争取配套项目资金盖起了自己的加工厂,厂子建好了,这让他对2015年的生产有了更好的想法。
“如果这个加工厂满负荷运转,可以生产4千斤牛肉干。等过完年了,我就准备跑注册商标的事儿,以后跟商家签订供销合同,可以逐步的扩大产量了。”他如是介绍说。
现在的额尔敦巴图家养殖着170头牛,已经成为远近有名的家庭牧场养殖专业户。2014年,他家卖公牛犊和风干肉的收入达到了40万元,同时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理念的不断更新,他从“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中寻找新的增收途径,借助沙源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涉牧项目的扶持,先后投入20多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型家庭牧场的“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工厂化育肥”的产业发展模式。
看着自家越做越大的“牛经济”,额尔敦巴图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说,不仅自家彻底不养羊了,作为嘎查的党员中心户,他还准备把自家的养牛经验传授给更多的牧民朋友,力争让他们也不再养羊。“现在看来,在市场上风干肉还是属于高档产品,它的价格只能提高,不会大幅降价。再说,从我家的现实来看,养牛绝对能保护好草原生态,所以我希望让我们更多的牧民从事到风干肉的产业里。”采访结束时,他道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记者 巴依斯古楞 通讯员 齐戈骐)
点击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