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就是冲着修好的路来的
记者:包塔娜 贾永强
时间:4月12日
地点:耗赖山乡耗赖山村
耗赖山村有条2米深、几公里长的“龙须沟”,几十年了,村民们踩着这条粪便和垃圾遍地、坑洼崎岖的土沟进进出出,别说车辆出不去进不来,行人走路都困难。
去年,“十个全覆盖”工程投资2000多万元,将这条“龙须沟”修成了通村水泥路,还按照城市标准安装了8850米排水管网。耗赖山乡人大主席张杰介绍说:“村里街巷道路全部硬化,建成垃圾收集点6处、垃圾转运站1处,还成立了村卫生队。”
“龙须沟”变身水泥路,接通了村里葵花、土豆等农产品销售的致富路。“去年底,村里一下子多出3家葵花收购点,人家就是冲着修好的路来的。以后啊,在家门口就能销售农产品了!”村党支部书记高锁小说。
记者:吕学先
时间:4月13日
地点:明沙淖乡贺成全村、沟门镇威俊村
“以前这个季节,你要是来我们贺成全村,路上肯定全是泥浆,得穿着雨靴走。上面的土化了,下面还冻着,生产资料运不进来,农产品卖不出去,愁死我这个村主任了。现在好了,出门就是水泥路。”李润生说。
对于今后的发展,王鹏飞雄心勃勃:“在去年整村新建的基础上,今年计划投资2970万元,新建黄河九曲阵、人工湖、生态鱼池、采摘体验园、老手工作坊体验中心等。我们还要搞开河节、垂钓节、黄河鲤鱼节,把贺成全村打造成‘黄河第一村’!”
去年,威俊村硬化了所有主街道,还在小街巷铺设环保砖6万多平方米。“政府出材料、派技术员,农民自己铺,那积极性才高呢!”闫憨民说。环境好了,清泉水的浇灌一下子把林果业带动起来了,去年来采摘的游客有六七万人,比往年增加一倍还多,林果价格提高了四五倍。“今年,我们想依托清泉寺这一古迹,再把旅游和采摘做大些。”闫憨民很有信心。
连来这里的外国人也啧啧称赞呢!
记者:包塔娜 贾永强
时间:4月12日
地点:耗赖山乡耗赖山村、大豆铺村
离开耗赖山村,返程途经大豆铺村时,记者看到,该村今年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已经如期开工。
据武川县委农牧部部长周志强介绍,从去年11月份开始,县里就着手开展今年“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前期工作,确定今年对东部5个乡镇沿高速、省道、旅游公路等交通干道的87个村实施“十个全覆盖”,预计投资3亿元,做到需要什么补建什么。
记者:吕学先
时间:4月13日
地点:明沙淖乡贺成全村、沟门镇威俊村、海子乡二十四顷地村
一路走来,沿途经过的一座座村庄,好似一幅幅特色鲜明的风景画。海子乡二十四顷地村就是一例——欧式的风情小镇已初具规模,特别是清朝比利时传教士修建的天主教教堂,更为村子增添了别样风采。当地人说,现在,连光顾这里的外国人也啧啧称赞呢!
据土右旗委农工部部长王玉东介绍,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该旗结合各村地域特点、历史积淀、文化底蕴、产业发展和村民意见,确定了新村建设、特色集镇、整村改造三种实施类型和蒙元、晋陕、欧式、田园4种风格。去年累计投入7.55亿元,首批108个村482项建设工程全部高标准完成。今年,计划总投资5.45亿元、100个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已经全面推开。(记者 包塔娜 吕学先 贾永强)
主持人点评
水清了,路通了,耗赖山村一下多出3家葵花收购点,家门口就能直销农产品;贺成全村要搞开河节、垂钓节、鲤鱼节,打造“黄河第一村”;清泉水的浇灌把威俊村林果业带动起来了,来采摘的游客有六七万人,林果价格提高了四五倍……幸福生活,就这样来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相对于城镇,我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滞后。把富裕农牧民作为核心任务,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和力度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这是执政者的使命和担当。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安全饮水、嘎查村街巷硬化……不仅仅改变了农村牧区的面貌,解决了农牧民的实际困难,更给偏远贫困的农村牧区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文明的窗口,为农村牧区的未来积蓄了新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