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网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劳模激励着我尽力传递正能量
内蒙古新闻网  15-04-28 16:28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当一名记者,是我少年时期的一个梦想。我在小学、中学任教10多年之后,我真的梦想成真了。在近几20年新闻采访工作中,我写了许多的劳模,也有的虽然没有评上劳模,但他们的感人事迹在激励着我尽力递着正能量。

  1996年,我和广播局的几位同志采访了革命老区后窑村村干部张银全的事迹。张银泉是在为村里解决送电事宜的途中,发生车祸遇难了。在采访中发现他的事迹非常突出,是他改变了这里千年缺水的历史,让许多旱地变为水浇地,盖了学校,修了路等等。为了写好这篇稿子,我们深入后窑村一家一家的入户采访了20多个村民,采访了和他相处较多的村干部,镇领导以及周边和他交往较多的人。这样的一篇稿子,我们采访了7天,写了7天,又修改了4天才发出去。为了核实李国安给水团给后窑村打井,从地质资料查出这里没水,硬是张银全几次软缠硬磨地陪着打井队,满山遍野地找,终于打出水来的这一细节,我费了很多的周折找到了李国安进行了当面的采访。长达7000多字的长篇通讯,分别以《殷殷故土情,拳拳为民心》和《他把心掏给了村民》分别在《呼和浩特日报》和《内蒙古日报》登出,当地干部和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当年,张银全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农村基层好干部。

  几十年过去了,张银泉这个呼市农村基层好干部释放出的正能量依然在感染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2007年我也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继续传递着正能量。2011年3月我再次来到革命老区后窑村,村委会主任赵利军向我介绍了在他们村临时代课的教师贾风英。在采访中我了解到。1991年贾凤英以代课教师的身份来到离她家有7里地的后窑村小学,当时这里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呆楞蔫傻之人较多,公办教师派不来,来了也不想呆。而贾凤英却克服了白天在学校上班,晚上还得打着马灯浇地等困难,奇迹般的和孩子们呆住了。1994年黄合少学区举行数学竞赛,贾凤英所带的四年级获得全学区第二名,这对于山老区后摇子来说,是史无前例的。时任后窑村副村长的张银泉特意到学校对贾凤英表示祝贺说:贾老师,你辛苦了,我们这穷山村是多么需要像你这样的好老师呀!2004年7月,赛罕区黄合少镇撤点并校,后窑村小学被撤销了。10多名孩子的家长找到时任后窑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林冲,要求请贾凤英回来代课。王书记统计了一下,当时就有17个特殊家庭的孩子面临失学。这里有父母一方呆楞蔫傻的,有父母残疾的,有单亲无法接送上学的。王书记和另外两名家长去石人湾请贾凤英回去代课,贾凤英觉得,已撤去的学校再不能代课了,不合理也不合法。况且已有代课的地方。于是就回绝了他们。没想到一个月之后王书记拖着一条病腿再一次来到贾老师的家。贾老师,你虽然不是公办教师,但是,你在后窑村村民的心中,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我么村的情况你是知道的,一个月也挣不了300元。可你要是不教,我们村的那些孩子就不能上学了。此时,张银泉的话又仿佛回响在贾凤英的耳边:“我们这穷山村是多么需要像你这样的好老师呀!”贾老师又得知王书记就是在上次来回家的路上碰伤腿的更感到内疚。于是便答应下来。她将这17个孩子组成一个1-3年级的复式班,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思品体育等7门课程,她每天的课都是排的满满的,下了课她的眼睛也不离开学生。就这样她代了一年又一年。收入从每月60元张到200元,最多也没有超过500元。而她在讲台上坚守了20多年,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信赖。这是我当记者以来碰到的最感人的事之一,我和陈美荣进行了长达2个多月的采访将贾凤英的事迹写成长篇通讯,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向媒体作了推荐引起一定的反响。2012年开学初,贾凤英老师和她的学生被一起安排到附近的河西小学,同年7月贾凤英于被转为公办教师。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无比欣慰。我觉得这是我当记者做的又一件有意义的事。

  转眼间,我明年就要退休了。现已出版了两本新闻作品集,给我的记者生涯画上了句号。临近退休,我又专心搞起了文学创作,写童谣、小戏、小品、广播剧、微电影等,尤其是我写的童谣《惠农政策到我家》在全国第四届优秀童谣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等奖。我翻阅未成年人组,呼和浩特在全国获奖的童谣很难看到,于是我萌发了在我市中小学种童谣的想法,从四月初开始我在呼市第36中学每周星期二义务讲一节童谣的创作与辅导课,以此作为一种正能量的传递。让呼和浩特的童谣香飘万里。(潘有仓

[责任编辑 安华祎 ]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接春羔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校园里的激情那达慕
就等着住新房了!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