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提速
近年来,呼市以科技引领转型升级,在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食品加工业、电力、现代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光伏、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云计算、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的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重大科技成果和新产品。
内蒙古瑞隆重工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人进行内环缝自动焊接。
日月太阳能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应用。
新技术多点开花
大唐托电每年燃用准格尔煤约1600万吨,产生粉煤灰400多万吨。大量的粉煤灰的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如何实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托县依托大唐再生资源公司、广银铝业、光太铝业等企业,已经建立了煤炭——发电——高铝粉煤灰——氧化铝——电解铝——铝制品深加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再生资源铝硅合金项目可年消纳30多万吨高铝粉煤灰,年生产氧化铝11万吨、液态铝12万吨。
同时,在综合利用粉煤灰这条产业链上还生产石油压力支撑剂、水泥、砖等产品,各综合利用项目的全面实施,每年消纳大唐托电粉煤灰100多万吨,最大限度地开发粉煤灰资源,变废为宝,减少粉煤灰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可循环与再利用。
这是呼和浩特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缩影。呼市按照传统产业信息化、新型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全面升级。
目前,呼市绿色食品加工业、电力、光伏、现代化工四大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1.8%。伊利集团通过对母乳及牛乳中营养功能性成分的对比研究,建立了国内乳品行业第一家母乳库,为乳铁蛋白国产化奠定基础;全市电力装机达到660万千瓦;现代化工产业全面完成了500万吨炼油项目。
在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增强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光伏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通过光伏产业新产品研制和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形成了单晶硅、多晶硅、切片-电池片、组件和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站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 2014年完成产值35.5亿元,同比增长33.5%。新材料领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F12有机纤维材料、电子铝箔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加快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产品已经投放市场,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新材料技术壁垒。依托国家级生物发酵特色产业化基地、和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支持生物制药原料药、生物酶制剂、性控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促进了产业升级。目前,呼市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生物发酵产业基地,金达威公司辅酶Q10产品全部出口,产量占全球30%以上,2014年销售收入达4.68亿元。以数控机床功能部件与刀库、橡塑机械、采掘机械等为主要产品的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技术攻关与产业技术提升,扩大了产业的整体效益。
内蒙古精诚高压绝缘子公司的工人正在修坯。
新机构助力升级
2013年落户伊利集团的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开创了我国乳业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研究院以服务作为基本手段,包括整合、集聚、转化、融合等四大核心能力,面向技术所有人、资金持有人、投资企业及社会提供项目策划、实施、转化等系列乳制品创制专业服务。此专业技术研究院落户伊利,加速乳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呼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截至目前,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内蒙古盛唐国际蒙医药研究院和内蒙古和盛生态科技研究院等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已启动建设,另有多家信息科技研究开发机构正在申报中。
呼市的新型科技研发机构将在解决全市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产生新技术、工艺和产品,打造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提升新型科技研究开发平台的层次和水平,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
同时,呼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先进地区全面合作,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推动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目前,呼市政府已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科技厅、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市有100多家企业与65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