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
应该出台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
自2009年,我区启动了全民阅读活动。经过不断努力与探索,活动取得广泛响应,其中草原读书月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基层阅读逐渐形成风气。但是,我区全民阅读仍未普及。社区服务中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阅读活动与市场的衔接不紧密,市场嵌入度低,民间组织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仍阻碍着全面阅读的发展。
自治区政协20150261号提案建议,探索出台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2015年1月1日,全国首部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施行。建议自治区参考江苏省的做法,研究出台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尤其是在培养公民阅读习惯、发挥社区服务中心作用、探索社会组织参与、保障农牧民阅读权利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充分发挥社区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我区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在建成的各社区服务中心开辟阅读区,由社区民生志愿服务人员负责日常管理、举办阅读活动等工作,以点带面,带动全民参与。同时,要激活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我区要进一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与市场的结合点。尤其要对实体书店的经营困境引起高度重视,鼓励实体书店创新经营方式,重新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文化类民间组织,提升民间组织文化内涵。培育读书会、民间研究会、私人图书馆等民间组织,努力提升社会组织的文化内涵,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投入到全民阅读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引领、全民参与”全民阅读新格局。(记者 及庆玲 整理)
延伸阅读:
教辅书还是少买为好
日前,笔者的一位朋友不住地抱怨,他儿子是小学5年级学生,开学还没到2个月,班级的英语老师就陆续让全班同学去买3样英语资料:《典中点》《课时作业》和《随堂练》配套学习资料。让学生买资料时,老师就对学生说,晚上的作业就是资料上的习题,第二天要检查。老师的命令,学生都得听。这个学生所在班级有50多名学生,买到资料后,老师既不给学生批阅在资料上所做的习题,也不给讲解。
老师发动学生买课外题去练习,巩固课本知识,本无可厚非,这是让学生通过课外资料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家长也点赞。可学生将资料买回来之后,老师却对此不闻不问,那岂不是白花了冤枉钱呢?
这位家长认为,教育专家历来主张要对学生“减负”,这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可如今,学生家庭作业多也使家长发愁,做得慢的学生有时竟然做到晚上10点之后,课外资料还要一本一本地买,无形中压得学生喘不过来气……有的老师向学生推销资料,从中赚取“好处费”,家长也不得不认同了,可买回了所谓老师布置作业的资料后放手不管,不但违背了师德,也坑了学生。笔者认为,鸡肋般的教辅书还是要少买,这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必要举措。(通辽市读者 贾俊海)
半数以上读者习惯阅读纸质书刊
关于选择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已经形成了辩论的两派。
十几年前,人们讨论电子邮件能否取代书信?如今人们开始讨论,电子阅读能否取代纸质阅读?两个问题还真是有可比较之处。为此,民声在线专刊和内蒙古新闻网联合在网上进行了有关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的在线问卷调查。
问卷中,“你每天花在书本阅读上的时间是多少?”一栏下,69.23%的网友选择了1小时以下,7.69%网友选择了1—2个小时。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现在每天阅读的时间不足1小时。在阅读内容上,35.71%网友选择了经常阅读“小说散文”。
从阅读形式看,经常阅读电子书的网友占38.46%,46.15%网友习惯阅读纸质书刊。在电子书和纸质书刊阅读的差异方面,网友反响比较强烈。46.15%的网友认为,每天使用电子书阅读大量的信息会影响深度阅读的兴趣。7.69%网友认为,阅读电子书会对自己的阅读兴趣造成很严重的影响。30%的网友认为,纸质书更能集中注意力。25%的网友认为,纸质书更有收藏价值。
其实,无论哪种阅读,都带有天生的优势和劣势。但是从调查数据上,可以看出阅读介质选择方面的对立。53.33%的网友认为,纸质书不方便携带;33.33%的网友认为,纸质书购买成本过高。“你要阅读的书籍同时有纸质书和电子书,你会选择哪一种?”69.23%的网友选择了纸质书。有61.54%的网友认为,电子资源无法取代传统书籍资源,因为电子资源无法使我们深入钻研学科知识。69.23%的网友认为,当代社会青年中存在浮躁现象与缺乏经典著作阅读有关系。(记者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