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托县实现达标水循环利用
内蒙古新闻网  15-05-12 11:32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水污染治理对托县的环保工作来说是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托县为进一步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勇于担当、攻坚克难、负重整改,实施污水达标排放及再利用工程,强力推进各项环保整治措施,努力突破制约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实现了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在污水治理方面,托县着力实施无害化处理,同时最大程度做到水资源综合利用。该县引入第三方污水处理机构,总投资8000多万元、于2014年8月投入运营的金河公司污水处理站目前除处理金河生物公司自身的污水外,还接纳了托克托工业园区拜克公司、健龙生化公司、溢多利公司的全部废水,污水处理量约占园区总水量的三分之一。为了扩大处理能力,二期工程也已开始启动实施,预计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能力可达1万吨。完工后可接纳中牧、神舟、金达威废水,力争实现接纳园区二分之一的总水量。金河污水厂达标水除去一部分输送到二级处理厂进行中水回用,作为大唐发电公司的冷却水,今年2月,金河污水处理厂又与大唐再生资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将金河污水厂达标水回用大唐再生资源公司再利用,目前已完成管道铺设,并通水运行。

  在引入第三方污水处理机构的同时,县委、县政府以“零容忍”的态度倒逼企业从源头上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促进上游企业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企业自身也在为发展谋划出路,常盛制药有限公司是托克托工业园区废水排放量最大的生物制药企业,2013年以来,共投资1.5亿元建成了青霉素工业水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工程项目。在常盛制药厂的水循环利用车间,环保总监魏志波介绍说:“我们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超级反渗透(SR)工艺处理过的废水,水体COD、氨氮、PH、电导率等主要指标达到城市工业水回用标准,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废水净化循环利用‘零排放’的制药企业。”常盛制药中水回用项目的建成运营,既减轻了园区废水处理压力,还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姑子壕氧化塘和官地营氧化塘存放着2012年以前园区二级污水厂不达标排水,现总存水约200万立方米,一直以来就是托县环保治理方面难啃的“硬骨头”。为彻底解决这一环保欠账问题,县委、县政府多方寻求解决办法,在大唐托电、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委托运营的基础上,逐步实施污染防治设施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推进环境设施专业运营服务。姑子壕氧化塘废水处理项目已引进北京林源利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马来西亚微量子反应恒稳技术实施治理。治理工作从2014年9月20日开始,预计于2015年底完成治理工程。官地营氧化塘原占地3800亩,经过前期的集中整治及土地整理,污水水域面积缩小到1000亩左右,现积存废水治理工程已开始实施,项目通过建设管道和泵站经开盛生物公司预处理后,再送至园区二级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最后由托电中水回用工程处理回用。截至目前,相关的管道设施建设工程已全部结束,治理工作已全面开展,日处理积存废水4000吨,预计于8月份完成全部官地营积存废水治理。后期工作是进一步开展腾退土地的复垦工作,栽种红柳等耐盐碱植物,恢复原有生态。

  据了解,为确保污水处理能够实现达标排放,托县累计投入环保建设资金33亿元,建成大唐托电等脱硫脱硝装置12套、一级污水处理厂10座、二级污水处理厂1座、中水处理厂1座、高盐水晾晒池1处,通过实施企业源头治理、中间环节技改、末端优化提升等重点环保工程,构建了上中下游完整的四级污水处理体系。县内涉水企业产生的污水经自建的一级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园区二级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出水经中水处理厂反渗透处理后供大唐托电作为循环冷却用水。随着园区二级污水处理厂升级和扩容改造工程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托克托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体系将更趋完善。托克托县县长张国平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工业废水治理上,托县县委县政府一直坚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强力推进各项环保整治措施,实现了达标水循环利用。下一步,托县还要进一步引进一些环保治理企业,提高高盐水的提取率,变废为宝,彻底解决环保问题。”(记者 苗青 通讯员 高玉凤)

[责任编辑 李珍 ]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墒情良好 备耕扎实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