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包头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走基层】看看社区能人是怎样化解矛盾的!
 

  原标题:看看社区能人是怎样化解矛盾的!

  “成天找你,都不好意思了!”在包头市昆区市府东路办事处阿一社区,居民李清兰拉着社区党委书记李翠兰的手,热泪盈眶。李清兰想把房子过户给将要结婚的儿子,李翠兰立即帮她联系了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为她详细讲解了相关法律知识。

  和李清兰一样,这里的居民已经习惯了有事拨打“李书记24小时服务热线”。昆区深入推进法治社区建设工程,形成了一刻钟法律援助服务圈,近76万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便捷的法律服务。

  “作为2014年自治区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我们把法治社区建设作为系统工程,以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为切入点,以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为核心,全面推进昆区的法治建设进程。”包头市委常委、昆区区委书记施文学说。

  “热线”越来越忙

  一年前,被邻里纠纷困扰的李清兰拨打了刚开通的“李书记24小时服务热线”。她说,房后有棵树,邻居浇水水经常漫进院里、凉房,住的房子也快阴塌了。李书记来了六七趟做工作,邻居白天不浇了,有天凌晨3点又开始浇。“我给李书记打电话,她马上就来了,这次调解完,这样的事情再没发生过。”

  “如今,‘热线’越来越忙,我们已经发展成团队运行。”李翠兰说:“李书记+社区干部+网格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自治区人大代表,李翠兰共提交了十几件提案:“都是关于社区建设的,‘热线’让我对居民的喜怒哀乐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昆工路街道东友谊22号社区,2013年挂牌的“郭孝红工作室”成为社区最有凝聚力的地方。从事社区工作15年的郭孝红是国家级社会工作师。工作室下设婚姻心理、家庭教育、法律援助咨询3个机构,形成了“专业社工+职业助工+特色义工”组成的服务团队。郭孝红说:“我们整合心理咨询师、律师、法官资源,组成助工队伍,由社区老党员、热心居民、驻区大专院校师生等组成义工队伍,为群众提供的服务更加精细化了。”

  现在,鞍山街道的“和事佬”调解团、黄河社区的“家长里短”调解工作室、团结街道的“丽梅调解咨询工作室”、和平村“老段说事点”等一批精品法律服务站点已经深深融入社区居民的生活。

  “我们要实现专业化、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昆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友清表示。目前,昆区通过试点先行的民事民意受理、办理、反馈制度正在向各街镇总结推广,法治文化墙也正在向全区各社区(村)全覆盖。同时,以社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总揽,健全了区、街镇、社区(村)、调解小组、调解信息员五级调解组织网络,构建了集居民参与、社会协同、法律援助为一体的全程、全面的司法调解模式。

  服务更加人性

  步入昆区检察院卜尔汉图镇检察室,法治宣传长廊、电子阅览室、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等,为村民提供着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镇上有16个村,现在正值村两委换届期间,容易发生矛盾。我们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化解。”检察室主任边一军刚从卜尔汉图镇新光六村参加完选举大会回来,他说:“我们提前摸底、宣传,做预案,让村民选出最合适的接班人。”

  卜尔汉图镇地处偏远,面积却有201平方公里,占昆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还有近200家企事业单位。边一军认为,过去农村有纷争,往往靠一个有威信的人说合一下就过去了,容易遗留法律问题,就近服务、依法治理很有必要。为让法律服务更充分,昆区还在卜尔汉图镇设立派出所、派出法庭、司法所和消防站,去年仅派出法庭的法官就受理案件178件。

  与此同时,社区的法律服务在创新中更加人性化。在黄河街道友谊19号三社区,司法人员创建的“人民调解超市”将调解员的个人简介及适宜调解矛盾纠纷的特长公示出来,供居民挑选。还在全国首创“色彩司法”,借鉴性格色彩分析理论,打造集综合治理、信访维稳和司法行政为一体的工作平台。

  目前,昆区形成了覆盖全区的一刻钟法律援助服务圈,通过审判设庭、检察设站、公安设岗、律师设室,派出所长进街镇班子、片警进社区,成立法律志愿服务协会等方式,将法律工作者下沉到社区,建成了21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和170个法律援助联络点。 (遵照被采访人的意愿,文中被采访人使用化名李清兰)(记者 吕学先)

[责任编辑 李珍 ]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墒情良好 备耕扎实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