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米罗西:我想成为内蒙古的米卢
 

  在中国球迷视野中消失了多年的克罗地亚著名教练米罗西,受内蒙古超体育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军诚挚邀请,再度出山,第8次来到中国,执掌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少年足球训练总教练帅印。

  再次到中国任教

  这是米罗西第8次到中国任教,他说:“之所以选择多次到中国执教,是因为我喜欢中国的和平环境。在中国执教是愉快的。这里有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古老的文明,更有令人向往的和平环境。”这次米罗西执教内蒙古青少年足球训练,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他作为一名职业教练,只需要取得成绩就行,这一次来是带小孩,是从零开始。

  谈到内蒙古的足球潜力,米罗西说:“内蒙古拥有较大的人口基数,肯定能找到具有足球天赋的球员。关于内蒙古的足球潜力,就目前来说我还不能给出更多的评价。但是吃牛羊肉的饮食习惯对身体的耐力有明显改善,蛋白质会增加运动的肌力,这对开展足球运动是有帮助的。”要想在内蒙古普及推广足球,也必须从娃娃抓起,米罗西说:“足球进校园活动有助于吸引学生喜欢上这项运动,同时可以推广足球,对增加足球人口有一些帮助。此外,国家队的表现与足球人口密切相关,对球迷尤其是初学者来说,国家队的表现就是一面镜子,如果他们踢得好,会引起国人的关注,人人都为之骄傲,这会吸引相当数量的足球人口。”

  中国足球的外教,最成功的非米卢莫属,中国队在他的带领下闯进了世界杯,米罗西说他想成为内蒙古青少年足球培训的“米卢先生”,但这需要时间,希望不久以后会看到成果。

  新选择新挑战

  在内蒙古指导足球,米罗西也意识到了会面临的挑战,在中国,发展青少年足球存在的最大阻碍是教育体制问题。在学校里学生上课的时间过多,相应的是孩子们触球时间减少,这是当前发展青少年足球亟须解决的问题。足球应该是教育体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只有学习,足球运动是一个团体运动,有助于促进学生互相合作、交流。

  目前,我区已经开展了足球进校园运动,中小学每周都能保证一节足球课。但米罗西认为这样还远远不够,他认为对初学者来说每周只有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一周至少要保证三节足球课,这样才适合足球的推广和发展。在欧洲,早八点至下午一两点全部课程结束,学生必须离开学校参加自由活动,剩下的时间可以由学生自己随意安排。除此之外,还要经常举行比赛,欧洲的孩子们每年平均要参加30至40场校园联赛。比赛中能观察到球员的表现,必须把有天赋的球员放到比赛中去观察,比赛对他们来说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在比赛中,队员们学习更快,进步更快。很多具有天赋的球员,在比赛时是一回事,训练时又是另一回事,由于对输赢没有应对心理,有的人只适合踢友谊赛,真正比赛高压状态下却踢不好球。

  给中国足球“把脉”

  米罗西对中国足球非常熟悉,谈到中国足球和世界水平的差距,米罗西也相当冷静,中国足球目前还和世界没法比,只能和亚洲球队比,在亚洲也不是最强的。三四十年前,北美足球根本不值一提,但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他们利用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足球上逐渐取得突破。中国现在缺乏耐性,应该学习这种做法。想要一夜把足球做起来的思维是错误的。

  发展校园足球需要政府的支持,就像欧洲等一些足球发达国家,各个级别的职业球队和业余球队都有自己的足球学校;普通学校只有体育课,但也有自己的球队,学校之间进行比赛。况且在欧洲,孩子不会过于关心安全问题,因为足球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性的运动,损伤是无法避免的,但教练会教球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孩子们自愿选择这项运动,家长们会为他们购买医疗保险或者人身保险。一旦出现这些伤害,父母会处理这些事情,跟学校没有关系,即便是为学校参加比赛,也跟学校没有任何关系,家长会负责。

  (据新华社5月19日电)

[责任编辑 魏莉 ]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墒情良好 备耕扎实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