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交管部门获悉,2015年以来,我市大型车辆发生的几起交通事故中,绝大多数发生在车辆转弯时,交通死亡率极高。那么,大型车辆缘何转弯时事故多发?交警表示,关键是大车转弯时存在内轮差,而司机也存在一定的视觉盲区,一旦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这个转弯区域,相当于进入一道危险的“生死线”。
很多驾驶人不了解内轮差
5月7日8时许,在海拉尔大街与气象局西路十字路口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还令不少市民记忆犹新:一辆园林绿化浇灌车与一辆白色高尔夫轿车紧紧蹭在了一起,两车驾驶员左看右看,一头雾水。高尔夫车主介绍,当时他正由东向西行驶至路口准备右转,发现浇灌车从左侧车道也要右转,于是将车停在原地等待避让,可浇灌车随着转弯,车身也与自己的车越来越近,最终两车来了一个“亲密接触”。
据呼和浩特市交管支队新城区交管大队四中队中队长杨浩介绍,这次事故中的“凶手”是园林浇灌车转弯时存在的内轮差,而司机也存在一定的视觉盲区。一旦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这个转弯区域,相当于进入一道危险的“生死线”。
杨浩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内轮差的书面解释是,车辆转弯时的前内轮转弯半径与后内轮转弯半径之差。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车辆前轮所走的路径与后轮的不一致,前后轮产生的偏差,就是所谓的内轮差。这是一块安全盲区。它与车身长短及轴距有关,车身越长,轴距越大,这个差距就会越大,也会越危险,因此大车的内轮差常被戏称为“拐弯杀手”。
杨浩说,去年的6月16日7时10分许,在昭乌达路与山丹街交会路口处发生的交通事故。这起事故便是渣土车左拐弯时,由于与骑车人未保持安全距离(当时不足1米),连车带人碰倒,酿成惨剧。今年4月25日,在车管所路口发生的一起大货车与三轮车碰撞的交通事故,事故致一人当场死亡。这几起事故无一不是因大货车在转弯时,行人或非机动车进入这个转弯区域,加上司机的视觉盲区而造成的。
杨浩说,很多交通参与者不了解内轮差,因此在看到大车拐弯时,不懂得与之保持较远的距离,这样极易引发事故。
什么是“内轮差”
究竟内轮差有多少驾驶人了解,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在现场进行了随机采访。
邵先生是一位有着5年驾车经验的小车司机,听到这个名词,先是想了一阵,然后摇了摇头。当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解释时,他才恍然大悟。李先生也是一位小车司机,但他表示自己考本时是考的A本,多年来也未开过大车,预计以后也不会开大车,才将A本降级至C本。当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提及内轮差时,李先生直接表示不明白,但当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连说带比划的解释完后,他表示知道有这么回事,但不知道这个偏差有个专业的名词叫内轮差。
安师傅是大车司机,已安全驾驶6年无事故了。对于内轮差,安师傅也表示不懂,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简单解释后,安师傅说:“原来是这样啊,我们虽然不知道书面解释,但知道这个概念,我们管这个叫距离。”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又追问,怎么避免因这个“距离”引发事故时,安师傅表示全凭经验,大多数都是停车或慢行,先让行人或非机动车通过。
在10多位受访者中,只有2位能明确解释内轮差,4位似懂非懂,其余的对内轮差一无所知。
现场演示内轮差的危险
我们知道了大车有这个内轮差的缺陷,那么,它通过路口转弯时需要多大的半径?又会带来怎样的交通隐患?作为交通参与者的我们又该如何预防?杨浩带领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通过大车转弯实验来教大家如何预防内轮差危险。
民警用黑色锥筒假设是十字路口的界线,红色加高锥筒则代表行人。准备了两辆大车进行实验,一辆是长6.4米的东风大车,另一辆是长9.7米的现代大车。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对两辆车的后视镜进行了观察,除了车两边的后视镜,车头的右前方还配有多方向后视镜,可以观察整个车的前方、左右、车头上方,可以说除了后方,其他是没有视线盲区的。
民警第一次设置前轮的转弯半径是70厘米,东风大车前轮顺利通过,后轮几乎是贴着“行人”通过。而现代大车,还没到后轮的位置就与“行人”发生擦碰,到了后轮位置已经把“行人”卷进车轮了。
杨浩通过实验现场补充说,假设的行人是不会移动的,而且相对较低矮,如果在实际中,行人移动或是一个成人,不论是实验中的哪一辆车,都会更加危险。
第二次的设置将前轮的转弯半径增大到1.5米,东风大车轻松地顺利通过,对“行人”没有任何安全威胁。而现代大车,与“行人”可以说是擦肩而过,如果比假设行人高,那一定会被带倒,存在一定的危险。
通过实验表明,1.5米是横向临界安全距离,再往近都是危险的。如果大车大于实验的现代大车,安全距离还得再远,至少2米以外。
因此,杨浩通过《呼和浩特晚报》提醒机动车驾驶人,当你经过路口要转弯的时候,尤其是驾驶大型车辆时,驾驶人必须在转弯之前确认在你的旁边有没有非机动车或行人,有的话,尽量先避让他们,等他们通过再转弯。而行人或非机动车,看到大车要转弯时,尽量先停下来,退到安全距离2米以外,等大车完成转弯通行后,再通过路口,这样做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文/图记者朱丽华 通讯员杜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