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带领群众致富
内蒙古新闻网  15-05-31 09:11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日报  
 

  原标题: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带领群众致富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的乡村,一幢幢农民新居干净整洁,一条条水泥路通组入户。“这些变化离不开大学生村官这群山村致富带头人”,准格尔旗组织部长王雪峰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准格尔旗实施“新农村建设骨干”培养计划,重点把大学生村官推向新农村建设前台。经过实践锻炼,一大批能干事、能创业、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大学生村官得到群众认可,成为村级组织的带头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城壕村“第一书记”王慧娟——创业致富摘掉村子后进帽

  地处工业园区边缘地带的城壕村,守着发展优势,却在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活动中,由于发展落后被评定为后进村。

  整顿后进村首先要有高素质带头人。“第一书记”的重任落在了大学生村官王慧娟肩上。到村后,王慧娟与“两委”班子交心,入户走访党员群众征求意见,组建农民秧歌队凝聚党员群众……村子面貌逐渐改变。

  脱掉后进村的帽子,发展是关键。面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个难题,王慧娟带领村干部、党员到邻村学习,打开了发展思路。村“两委”围绕服务工业园区发展,决定走农业特色种植、劳务输出、商贸服务等多元化发展之路。他们首先动员村民入股组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搭建农副产品微商服务平台,第一年村民就平均增收2000多元。收入有了,干劲足了,村“两委”又利用原村委会旧址建农贸市场,第二年就将80多万元房租全部给村民分红……

  “王慧娟会干事、干好事,真正成了村里创业致富的领头雁!”村民王机书说。在王慧娟的带领下,城壕村在新一轮的评星定级中,成功获评8星一类党组织。

  麻地梁村村主任李振华——“空壳村”有了办实事的钱

  “李振华把村里当家里,踏实肯干,村里发展他出了不少力,现在是我的黄金搭档。”说到李振华到村以后的工作,龙口镇麻地梁村村支书李在林会心地笑了。

  麻地梁村地处干旱峁梁区,一个典型“靠天吃饭”的村子,村集体经济更是空白。

  怀揣着“为民致富梦”的李振华,先后为村集体办起了油料加工厂、豆腐坊等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

  麻地梁村有种植杂粮杂豆的传统,这里生产的胡麻在当地很有名。以前村里榨的胡麻油虽有销路,但一直是小作坊加工,消化能力有限,大量胡麻都低价当原料卖。李振华琢磨办个技术含量高点的油料加工厂。在他的努力下,旗里一家企业和村委会共同投资,引进先进设备,油料加工厂开始了规模生产。加工厂高于市场价收购村民胡麻,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创收3到5万元。

  村集体有了自己的钱,将通村砂石路修到了各合作社,还专门购置了一台三轮运水车,解决了过去村民靠“毛驴车”送水吃的难题。

  五家尧新村大学生村官高俊明、张水涛——水果玉米种出“品牌村”

  来到十二连城乡五家尧新村,一排排塑料大棚,种的全是瓜果蔬菜。提起变化,村民们说,多亏有高俊明、张水涛这样实干的大学生村官。

  两人自从到村里任职,就盘算着为村里干出点事来。当地高效农业基础好,高俊明和张水涛就认准了“水果玉米”这个创业项目。他们争取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承包了11栋大棚。

  经过半年多的艰辛,大棚水果玉米大丰收,高俊明和张水涛积极寻找市场,并在网上开展“微营销”寻求订单,现在一个玉米棒子卖5元还供不应求。他们的大棚也成为准格尔旗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

  “以前种植普通玉米一亩地收入500元,改种水果玉米后收入6000多元,我们带头试种,就是要让村民们真真切切看到利益!”高俊明说。现在村民们家家户户的大棚里都种上了水果玉米,每户每年平均增收1万多元。

  得益于水果玉米的良好开头,在高俊明和张水涛的推动下,五家尧新村和周边的西不拉村、三十顷地村等又种上了西瓜、草莓、香瓜等水果,注册了五家尧商标,如今已成为鄂尔多斯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响当当的瓜果品牌。

  “将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推到‘带头人’位置上,才能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旗委书记麻永飞说。在刚刚结束的村级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全旗138名在岗大学生村官,有11名当选为党支部书记、57名当选为副书记。(记者丁志军)

  《人民日报》( 2015年05月31日 10版)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足球宝贝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