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接地气”要去粉饰
梁新
近年来,“接地气”一词使用频率很高,大多数领导干部也切切实实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不仅接了“地气”,而且也转变了作风。
地气之说,源自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受地心吸引力影响,人靠近大地才会有“脚踏实地”的感觉,才会有安全感。对于领导干部来讲,“接地气”就是置身群众这块“土壤”,置身于群众之中,获取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接地气”贵在身心俱入,拉近与群众的感情联系,在深入、深情、深度上下真功夫、下大功夫。
“接地气”有一个真接、假接的问题。真接地气者“到群众中去”,假接地气者也“到群众中去”,不同的是,真接地气者是到问题多、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去,假接地气者是到没有问题、没有矛盾、一团和气的地方去。真接地气者“到群众中去”,是为了了解基层情况,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群众需要,为群众解决问题;假接地气者“到群众中去”,是为了引起上级和媒体关注,掀起轰动效应,在所谓的“接地气”中轻松捞取政绩。因此,“接地气”要去粉饰,不打扮,不化妆,直奔矛盾问题。这是领导干部“接地气”的要求,也是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接地气”的期待。
有的领导深入基层却不深入群众,听汇报作演讲,就是不进百姓家门,群众戏称这样的“接地气”是“白天出风头、晚上上镜头”。群众对“作秀”的“接地气”最反感。
“接地气”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掺不得丁点水分,不然,就会让群众寒心,失去群众信任。“接地气”就是要切实关心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接地气”就是要多到田间地头走走,多去农家庭院和蒙古包看看,多倾听农牧民群众、工厂车间工人声音,多收集百姓建议,多解决群众困难,把党的惠民政策用足用好,把实惠送给群众,让群众受益。“接地气”须增强行动自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工作力量下沉,重心前移,实现“接地气”制度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