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里茶道到旅游线路
万里茶道,是从17世纪后叶起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茶叶经陆路输出至俄罗斯和欧美各国的贸易通道,从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横跨西伯利亚,通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和欧洲。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穿越中、蒙、俄三国的国际商道,被誉为新“丝绸之路”。对“万里茶道”的再认识,不仅益于沿线国家、地区文化发展,而且有助于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提升区域经济。
万里茶道,在国内覆盖了7个省份,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有效连接符号。万里茶道所经之地,茶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以各种文化形态保留在了所经之地的城镇规划、会馆、桥梁、宗教及民用建筑等载体之上。
草原茶叶之路,就是一条可开辟的具有无限潜力的观光旅游线路。向内,可以延伸至万里茶道所经之地的其他省份,向外,可以延伸至蒙古、俄罗斯,甚至欧洲,是一条茶文化生态旅游线路。
万里茶道沿线城镇的联动,不仅能将万里茶道唤醒,还能激活其厚重的资源。沿途之地的人文、地理、民俗风情及城市建设风貌,都能够转换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运用万里茶道这个品牌,对旅游部门而言,其实更似一个整体概念。要想做好,将自驾游与古道配合开发,更能完整地承载和体现二者的意义,是万里茶道旅游开发的方式之一。
我区构筑起以策克、甘其毛都、二连浩特、满洲里等19个口岸为基点的向北开放带,连接边境地区与内地,联通蒙古、俄罗斯,通过交通与各地互联互通,是我区大力实施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
互联互通的关键在于通道建设,具有百年历史的万里茶道,是一个可借鉴、可运用、可开发的重要资源,它关乎地方建设、关乎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又关照区域整体发展。自治区旅游发展,在对自驾游市场开发的同时,将万里茶道这条草原商路运用其中,不仅能将分散的旅游资源串成线路,而且有益于品牌资源的打造。
民谣,大盛魁总号的店面、银库、商店、伙房等遗址,二连浩特市伊林驿站遗址,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山西会馆、关帝庙等文物古建筑等,都是万里茶道的重要遗存。
“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万里茶道,在内蒙古草原上,并不仅仅是一条单线。东路,以张家口为集散地,大部分北运,越戈壁至蒙古的库仓(今乌兰巴托),在中俄边境的恰克图,改由俄商携往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还有少量茶叶北运至赤峰、辽宁锦州及黑龙江的漠河、内蒙古海拉尔等地。西路,以内蒙古归化(今呼和浩特市)为集散地,就地销售少量外,其余继续北运至蒙古的乌里雅苏台等地,西运至包头、宁夏,以后又延伸到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塔城各处。
草原上,茶道的不同路线,可以说就是现成的旅游线路,需要开发,需要经营。
草原上的茶叶之路,不仅仅是风景,不仅仅是脚印,它所赋有的时间和空间给了我们足够宽广的观察视野,也给我们提供了足够深入的历史呈现。大量的物质遗存,不仅是贸易史的活证,也是一种难得的旅游资源。
茶路遥远,驼铃响,飘散旷野,远远可闻。(记者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