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高考:多选还是单选?呼和浩特考生升学观念变化调查
内蒙古新闻网  15-06-10 09:47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朱丽终于松了一口气。

  “行行出状元,高考不再是‘独木桥’,考得好与坏没那么重要。”2015年高考第一天,9点左右土中门口,朱丽目送女儿进入考场后痛快地对记者说。

  她这样说,并非女儿不优秀,女儿杨红从初中到高中成绩一直不错,大提琴也拉得非常好,曾获得过全国比赛的亚军。但在朱丽眼里,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过平常的日子也挺好,高考既非独木桥,也非一考定终身。

  不过,她自己确实是个非常平凡的人,高中毕业,当过加油员,生活正如她所说“我绝不能倒下,因为我无所依靠”。但朱丽培养孩子有一套,从来不强求孩子上各种培训班,而让她自己选择,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而且她心态非常好,“用平常心对待不平常事”;教育女儿要自信,“不要羡慕别人,而要让人家去羡慕你”。在她的感染下,孩子很自信,而且心态平和。

  6月7日开始,一年一度的高考拉开大幕,我市今年共有23119考生步入考场,从此改写自己的人生轨迹。提到高考,人们不仅会想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紧张盛况,还有那段一心读书的青春时光。即便很多年过去,高考或多或少还是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记。而随着就业竞争的增大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我市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升学观念、专业选择方向乃至出国留学计划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高考,又会对改变命运有多大价值?记者调查显示,当今社会正日益多元化,“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正逐渐在考生和家长的心目中淡化,而相信“行行都可出状元”的观念则在逐渐普遍。

  观念改变

  “因为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而且未来可供选择的机会也更多,是到了该重新审视高考意义的时候了。”带了20多届毕业班的自治区高级教师刘致华,每年高考时都会到考点去转一转、看一看,从焦急的等待到耐心的观察,几十年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面对高考,考生和家长都多了颗平常心。

  “不可否认,过去这么多年,尤其是恢复高考的30多年以来,高考一直都是这个社会底下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少人包括目前社会上的许多功成名就者,都将高考视为‘命运的转折点’或‘人生的拐点’。但与此同时,也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中国社会,高考仍然会是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一种途径,只是其中的重要性较之以往会大大降低。”刘致华对记者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考点前面,也有考生在翻书作最后一次复习,但洋溢在他们脸上的笑容却似乎告诉人们,他们对高考的自信与平常心态。同时,有考生进场前,会与过道两边的老师或家长们击掌加油,有些还会与家长热情拥抱,用刘致华的话来说,这是“饱满的情感,有利于高考正常发挥”。

  在我市一些考点门口,记者发现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高三毕业生,却因为申请去国外留学而不必参加国内高考,今天他们是来给同学加油的。一位在考场外等候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班上去国外念书的有5——6人,比例达十分之一;而另一位家长则告诉记者,她孩子班上出国留学的要少些,但也有3人。

  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的《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透露,自2009年起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5年下降后,2014年报考人数首次回升,比2013年增加27万人,达到939万人,高考报名人数呈现出止跌趋稳的态势。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杨伊生认为,从调查数据看,客观上既有出国留学人数连续走强的因素,也有基础教育学龄人口逐步下降的因素。“以出国留学为例,毫无疑问这属于教育国际化形势下家长及学生的选择。

  升学路径的多元化,学生选择的机会多了,高考不再是‘独木桥’,这或许也是考生和家长面对高考心态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杨伊生说。

  刘致华表示,到国外读书,是一种对高考的分流,有利于减轻国内高考的竞争压力。他也认为,心态变得更平和,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而随着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不少家长拿起相机为孩子拍照留念。对于朱丽来说,高考虽然也重要,但女儿才是她的骄傲,她主动把女儿的照片拿出来,连连说道,“你看我女儿多漂亮”。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足球宝贝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