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小手拉大手·同创文明城·共筑中国梦”为载体,通过实施“阳光少年成长计划”,学校、家庭、社会、未成年人“四维互动”的工作模式不断加强,培育了新世纪的阳光少年。
广泛实施“阳光德育计划”,培养未成年人的高尚品质与文明行为。呼和浩特先后开展了“敦品励学·成才圆梦”等活动,推动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民族精神等教育进教材、进“道德讲堂”,通过诵中华经典、唱爱国歌曲、学道德模范、评好人善行,增强了未成年人立志成才的理想信念。通过家庭教育百人宣讲、家长学校讲座、家教咨询热线、安康宣传栏和亲情图书站,提高了家长素质,成为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而“双合格”优秀家长、“优秀小公民”、“十佳”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等典型选树,带动了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呼和浩特推行了“教育进社区、社会实践进社区”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学校引导、社区组织、家长配合、未成年人参与,深受市民欢迎。
广泛实施“阳光文化计划”,提供未成年人健康营养的文化套餐。各学校十余年坚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近年来共有11个“童心向党”歌咏节目,在中国文明网展播;全市表彰的51首优秀童谣作品中,有3首获全国奖项、25首获自治区奖项;“畅享草原·关爱黄河”全国草原少儿艺术节暨中国语言表演大赛、童谣精品展演活动,已连续举办五届。
同时,借助校园网、呼和浩特文明网、塞北新闻网开展的“文明小博客”活动,在阅读、传诵、创作、表演、评论中提高了未成年人的鉴赏与应用能力。此外,呼和浩特创作的动画影视剧《草原豆思系列剧》(蒙语)曾获第十一届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参与拍摄的数字电影《骏马少年》曾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遍及全市的“校信通”及节日公益短信,社区的120个“安康宣传栏”及72块面向未成年人的宣传展板,引导青少年明事理、懂感恩、学礼仪、知大事。
广泛实施“阳光发展计划”,培育未成年人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依托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投入30余万元,建设了350平方米的专业用房、8个功能室,组建了6名专家督导组、20名专业工作队伍,利用心理咨询预约电话、两部心理援助公益热线、“内蒙古第三医院”网站,提供心理咨询。同时,积极推动“三级”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旗县区分中心依托学校、社区、社会机构、医院而建,基本做到了有场地、工作人员、简单设施。各类“家校共育”网页也在发挥心理咨询、挽救网瘾少年等服务功能。
广泛实施“阳光温暖计划”,加大了对特殊群体的扶持力度。通过严格落实“两免一补”,平均每年接收约6.8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与此同时,市儿童福利院引入家庭养育模式,使孤残儿童同样感受家庭温暖。5所特殊教育学校、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各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点、65个“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爱心妈妈”协会、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助学工程,及时为首府未成年人送去了“特别的爱”。此外,回民区塔布板小学、新城区讨思浩小学、和林格尔县第五小学、武川县第五小学、托克托县伍什家小学因地制宜开展以读养德、以乐促智、以技促能活动,打造了学生的成长乐园。
继2009年呼和浩特荣膺“第二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后,曾经的阳光少年特木钦获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孝老爱亲的苏钰入选“中国好人榜”;庞雪梅获自治区道德模范提名奖;孝老爱亲的贾慧茹也成为市级道德模范,为全市学生做出了表率。
(记者吕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