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西乌素图村:明朝万历年间建村
内蒙古新闻网  15-06-11 15:38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原标题:西乌素图村:明朝万历年间建村

  乌素图,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6月5日,记者经过乌素图河,来到位于河西岸的西乌素图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杏树,走进农民家,不管是院子里,还是院子外,都种上了杏树,饱满的杏挂满枝头。“6月20日以后,杏就熟了,到时候,我们这可就热闹了,周边的人都来采摘,杏供不应求。”西乌素图村第一书记、回民区科技局副局长张秋生指着一大片杏树林说,如今的西乌素图村,不仅有特色果蔬采摘文化,还有古老的召庙文化,沿山风景独美,归化城老八景之一的杏坞番红地点就在西乌素图村后,生态、观光、旅游这三驾马车正让西乌素图村旧村换新颜。

  古风古貌吸引画家写生

  西乌素图村有着“画家村”的美称,内大艺术学院采风写生创作基地、呼和浩特市美术家协会采风写生基地都坐落于此,村子里经常可以看到画家们辛勤作画的身影,成为这个古村落的新气象。内蒙古草原油画院的画师江子在西乌素图村扎根1年多了,他说,西乌素图村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原始村落的形态,如大青山坡上的西乌素图召庙、菩提树、井儿梁、高原牧场、白桦林、山泉水等等,可画的东西很多。

  说起村里的历史,村民温六九、温明亮专门带记者去看村里尚存的赵长城遗址,这块不大的土堆诉说着西乌素图悠久的历史。坐落在村里的西乌素图召、观音庙也历史悠久,香火旺盛。据说,早在新石器时期,西乌素图村就有人类的足迹,村子后山尚保留有阴山岩画,起初蒙古族牧民在此居住,到了明朝,山西人陆续进入此村,将特产杏树带入村里,明朝万历年间正式建村西乌素图村。到清朝时期,村民们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杏树。如今,西乌素图村上百年的杏树有许多许多,最老的一棵杏树已有数百年历史,村民们在这些树上都挂上彩带,保护起来。

  杏子远近闻名

  西乌素图的杏,可谓远近闻名,每逢杏花节、采摘节,游人如织。村民们告诉记者,西乌素图的杏过去几毛钱一斤都没人买,如今15元一斤却供不应求。温六九说:“这全凭科学技术,过去的杏产量上不去,价格上不去,后来,村里引进了兰州大杏,产量上去了,收入也上去了,西乌素图的果树种植技术还推广到了周边旗县区。”

  温六九家种植杏树20多年,种植规模扩大到30多亩,他是村里的种植能手,还被任命为科技特派员。他说,近年来,他不断学习种植技术,杏的品种越来越多,可以说百树百味,大杏小杏都有,到了采摘季,15元每斤的杏儿供不应求,实现了增产增收,除了种植杏树、李树、苹果等传统果树外,他还种植了许多新品种。去年,温六九专门成立了内蒙古杏坞番红农业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杏树产业,发展采摘、农家餐饮、住宿等观光旅游服务。“目前的杏树、李树、果树采摘期为6月20日至10月15日左右,我正在培育冬枣、桑葚、桃,如果培育成功,采摘期可以延长到冬天。”温六九说。

  去年9月,回民区科技局副局长张秋生被下派到西乌素图村担任第一书记,就是要帮助村民科技兴农。去年,张秋生组织了3期培训,对每家果树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让村民掌握栽培、嫁接、修剪、防虫技术。今年,他组织为村民免费发放了沈农2号(一种小苹果)、南果梨、莓李3个新品种果树,这3个品种采摘周期长、效益好,目前,已经免费发放1200多株进行实验,如果效果好,将全面推广。

  “现在,1棵杏树1年的产值为2000元,而种玉米,1亩地的纯收入才五六百元。”村民温明亮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以种40多棵杏树,算下来,一亩地杏树能收入8万多元,不过,就怕遇上天灾,去年杏树受了冻,收入就不是很理想,今年天气不错,应该是个丰收年。

  发展生态观光旅游

  “我们村的水可甜了。”村民温六九说,西乌素图村的水质好、可口发甜,村里还一直留存着一个典故,据说第一个来西乌素图村的汉族人是李姓山西人,当时,他还专门请来道士看风水,这位道士说这里有人脉、水脉、金脉。西乌素图的好风水一直为村民们津津乐道。如今的西乌素图村确实人丁兴旺、日渐繁荣,1800多人聚居在此,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记者远远看到,西乌素图村也建起了高层住宅楼。张秋生告诉记者,西乌素图村的新小区正在建设中,未来将建44栋楼,目前,部分楼已经基本成型了,预计2017年左右村民们陆续入住新小区,村民的旧址将用于发展旅游产业。未来,西乌素图村就是要依托召庙文化、特色果蔬产业、画家村文化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记者 刘惠)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足球宝贝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