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年轻记者走基层】行走在浑善达克

  金师傅说得没错,根据《口北三厅志》记载,“上京之东五十里有东凉亭,西百五十里有西凉亭,其他皆饶水草,有禽鱼山兽,置离宫巡猎至此,岁必校猎焉。”文中记载的东凉亭,是忽必烈避暑的地方。也就是说,元代中期,多伦县、正蓝旗一带水草丰美。

  3个小时的车程,快到多伦时,我们一边感慨一边好奇,当初那个差点被沙子吞没的小城,现在怎么样了?

  绿浸沙地:治沙也需要智慧

  到了多伦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错错落落的绿,松树的墨绿,金叶榆的黄绿,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树种的绿。

  中午,和当地人聊起多伦的沙患,得到的反馈是,7月份多伦县要召开全国防沙治沙经验交流会。

  这个县城曾因沙而困,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全国各省市分享?这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

  “上车吧,我们一边走一边说。”县林业局副局长石清伟经常穿梭于各个退耕还林项目区,常年的户外工作让他的脸黝黑。

  在去往曲家湾退耕还林项目区的路上,漫山遍野的樟子松,已经看不到成片的沙地。十几年前,石清伟骑着摩托车经过同一片沙地,沙窝子深的地方,只能推着摩托车走。在大约10年时间里,全县对沙化土地进行围封禁牧,在沙地上种草固沙。路上,石清伟随手采下一种野生名叫酸木浆的草,示范着嚼了一截,我们一行人也跟着嚼起来,果然很酸。贫瘠的沙地,长不出这样的野草。

  路边,一个大型设备正在把没有达标的树用吊车吊起来,然后补植进去大树苗。

  “是咱们林业局的人在养护吗?”

  “不是,我们也不知道这拨人是合作社还是企业,林业部门只管验收,不参与养护。我们多伦的经验是,花钱买活树。”石清伟加重了“花钱买活树”这几个字的音。

  小政府带动大市场,在他看来,这是多伦县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据介绍,有40余家企业和55个农民合作社目前活跃在各个项目区,林业局只负责前期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造林完成后由林业部门、监理公司、乡镇和林木所有人组成联合验收组进行严格检查验收,按照合同规定兑现造林补贴。企业和合作社为了拿到补贴款,对林地施行高标准养护。这中间,林业局不经手一棵树苗的买卖。这种机制体制创新,使全县97万亩造林地平均成活率达95%以上,超过国家造林成活率验收标准70%的25个百分点。

  在京津风沙源百万亩樟子松项目基地,有张青家130亩林地。张青今年61岁,1500度的近视,带着厚厚的酒瓶底一样的眼镜,说到激动处,从眼镜上方看着你,透着精明。他家住大河口乡,130亩林地评估出62万元,刚刚靠林权证贷款30万元。他用贷款盖了8间房子,还要买沙滩摩托搞旅游。

  2012年,多伦县林业局成立了林权服务中心,在锡林郭勒盟是唯一一家,使林地实现了资源到资产,资产到资本的转变。林权权属配置的问题解决了,农民的资产被盘活了。

  张青家林地附近,有1处雕像很醒目,石清伟从手拿林权证的农民到规划设计人员,一一为我们讲解每个人在生态建设中的角色,准确又生动。

  站在山上远望,美丽的多伦湖被绿树环绕着,远处的树枝上还包着白色塑料袋。张青说,林业局正在为农民搞嫁接,山杏嫁接成大扁杏,普通的榆树嫁接上值钱的金叶榆,林地会更值钱。

  多伦县森林覆盖率已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7%以上,项目区林草综合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这与其说是十几年的成绩,不如说是还了生态上欠的债。

  防沙治沙,重点在于“防”和“治”。我们曾为土地沙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终于深谙经济发展必须遵从而不能超越生态发展规律的道理。本报年轻记者走基层采访小组途经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目睹了依沙而居小城的变化,领略了那一方土地上群众的生态智慧。

  浑善达克沙地已是一道风景。生活在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人们,用智慧和沙子共处,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记者 赵丹 施佳丽 见习记者 韩雪茹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