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辽市依托农牧业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牧业”模式,推进种植精准化、销售多元化、生产标准化、农业生态绿色化、减灾防灾常态化,加快实现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大数据”,实现种植精准化。通辽市依托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项目,应用农业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及科学的调查和评价方法,对全市耕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评价,摸清了全市耕地肥力状况,确定主要栽培作物配方施肥参数及经济合理的施肥方案,实现了耕地资源动态管理。同时,在全市建立了由区域气候、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及培肥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数据库,搭建了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广互联网查询、智能终端查询等服务模式,实现了农户利用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获取自家地块精准良方、农技推广人员利用微信平台等方式及时获取相应地块的施肥规划、规模化经营组织利用互联网查询确定经营需求等。
“互联网+电商平台”,实现销售多元化。通辽市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清谷新禾、科左中旗成峰牲畜交易市场等36家企业积极转型升级,开展互联网平台建设,进行线上线下同步交易;积极培育电商龙头企业,草原旭日新农新牧网、可意网、好意买网、奈曼商城网等网站大力发展县域及农村电子商务,全市已建设行政嘎查村电商服务站526个;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工作,军利易购网上超市服务范围已覆盖主城区32个社区,覆盖率达到35%。可意网完成城乡商品和信息双向流通平台升级,在行政嘎查村已设立280个电商服务示范站点,培训电商服务示范站点站长350人。
“互联网+全程追溯”,实现生产标准化。通辽市肉牛产业已启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项目,通过在肉牛繁育和育肥环节引入射频识别、电子产品代码等技术,监督实施科尔沁肉牛标准化生产,对生产、流通、销售过程进行全程信息感知、传输和处理,实现肉牛产品“从犊牛到餐桌”的全程追溯。目前,软件需求设施及网站设计已完成,网站正在与“内蒙古智慧通辽城市平台”对接中,年内可实现3个龙头企业5万头育肥牛的质量安全可追溯。
“互联网+信息化管理”,实现农业生态绿色化。全市已建设1个市级信息管理平台、8个旗县级管理平台、128个地下水位、34处土壤墒情以及气象要素等环境综合监测站,安装农田灌溉远程计量监测设施3922套,覆盖监控70万亩农田用井的远程计量监控设施。在电子地图上,可以看到项目区的机井、气象监测站、墒情监测站、地下水位监测站的分布情况,并且可以查询相关的信息。在项目区内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降雨、光照、气温等各类环境要素,并及时通过互联网查询和发布,为农户灌溉提供指导意见。项目区内所有的机电井都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并可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共享,实时查询机井的用水量、用电量。
“互联网+云模式”,实现防灾减灾常态化。在病虫检测预警方面,通辽市依托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项目,建成了病虫害预警管理云系统,采用云模式集成利用耕地矢量图与谷歌平面地图相结合,同时载入GPS定位系统和视频实时传输系统,实现了本地区病虫测报管理的动态指挥高效运转。在森林草原防火方面,建立了集火灾监测、预警识别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于一体的森林草原防火远程视频监测指挥系统,将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斯吐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通辽市森林公园等区域作为重点远程监控点,进行24小时实时预警监控。在防汛防洪方面,通辽市在扎鲁特旗、库伦旗、霍林郭勒市等南北部山区4个旗县市设置了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实时远程监测降雨、山洪沟道水位变化情况,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记者阴文娟通讯员赵世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