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出头的谢云奎在四川经商多年,两年前义无反顾回到村里。在他看来,出门在外无论挣钱多少,总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心境,特别是逢年过节,想家的感觉就更加强烈。谢云奎说,如今的后毛道村由“灰姑娘”变成了“白天鹅”,整齐的房屋、干净的马路、哨兵列队般的街树,尤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布局,让中老年人不由得想起了无忧无虑的小时候。
40岁的胡志亮在蒙牛集团打工近20年,从没有像今年这样迫切的想回村生活,而且每周回家两三趟。胡志亮说,村子变靓了,不仅外边的企业喜欢进来投资,而且当年外出谋生的村民也纷纷回村创业了。胡志亮说他自己总觉得在外漂泊不是个长久事儿,琢磨着回村发展养殖业,同时配套搞一个饲草料加工企业,就地取材,收购村民种植的玉米,有钱大家挣。
作为青城的发祥地,玉泉区是全市弱势群体最多、城市基础设施较差、更是可用财力相对较低的区域。围绕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玉泉区结合23个城中村、19个城郊村、8个城边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确定全区50个行政村分两个层次、两种类型进行区域布局。针对23个城中村,按照“城市融入型”进行建设,着重在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吸引人口聚集、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上下功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针对27个城郊村、城边村,按照“城镇带动型”进行建设,着重在产业培育、村庄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构造农牧业经营体系,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就地城镇化。今年实施的19个村中,10个示范村按照新建、改造两种类型推进,其余9个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改造提升。
与此同时,玉泉区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一是在示范村先行推进环境卫生管理改革,在10个市级示范村,探索建立“村委会收集、镇(街道办事处)协调对接,区环卫部门组织清运处理”的示范村环境卫生管理运行机制。由区、镇(街道办事处)一次性投入100多万元,为示范村配置了垃圾清运集装箱、垃圾回收车,做到日产日清;另一方面,制定实施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效果得到保障。二是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农村建设以及“文明乡风”的主旋律,在示范村内利用景观墙、宣传栏等阵地开展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宣传文化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玉泉区农村牧区工作部部长侯庭珍告诉记者,以209国道两侧村落的建设为例,密密板村距离昭君博物院3公里,改造风格迎合了当地村民欣赏明快色彩的需求。其他与昭君博物院相邻的村落,在建筑风格、色彩安排上均形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历史文化底蕴。
村庄变漂亮了,道路更通畅了,走路不沾泥,养老心有底,难怪许多在城里居住的老年人非要搬回村里居住。小黑河镇兴旺庄村84岁的王喜元和老伴李玉莲这段时间每天都要在村里村外转好几趟,老两口说,以前村里破破烂烂,夫妻两没事就在家里躺着听广播、闲唠嗑,现在旧貌换新颜,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真是养十个儿子也比不上如今的“全覆盖”!
所谓“乡愁”,就是人们对于家乡的一种记忆,这记忆或许只是故乡的一棵大树,一座山丘抑或是一种习俗。
早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农村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玉泉区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显现了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留住乡愁,就是要充分尊重地形地貌,尊重当地文化和农民意愿,结合各村实际,本着完善基础设施,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环境彻底改变的基础上,动员和号召广大村民更广泛深入参与到乡村的各项建设中来,逐步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宜居宜业宜游宜憩”的美丽乡村。
(驻基层采访组记者冯燕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