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把改变写在首府广袤大地上
内蒙古新闻网  15-10-15 11:30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呼和浩特市全力推进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综述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兰家窑村62岁的周先梅老人几个月前搬进了新房:“我们几代人就住在这个村,祖祖辈辈就住在那口窑洞里,透风漏雨的别提多苦了。现在能住进这样亮堂堂的砖瓦房,见都没见过,想也想不到。”

  从郝家窑村东边山梁上远远望去,黄河从村子西边缓缓地流过,薄薄的晨雾中,一排排红瓦黄墙的房子错落有致,漫山遍野的葡萄架一望无垠。

  村庄美了,村民富了。

  郝家窑村位于托克托县黄河沿河一溜湾腹地,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危旧房改造顺应自然,突出民俗乡风,村内房屋外观色彩均匀、简单大方,配套建设了文化室、卫生室、文化小广场、文化长廊、便民连锁超市,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安全饮水、安全用电全覆盖,农村养老医疗低保应保尽保。该村依托适宜葡萄种植的气候地貌、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国家4A级神泉景区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高科技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葡萄种植、观光采摘、休闲垂钓、民俗文化体验等特色化、多元化的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农家乐旅游业,实现了“旅游促餐饮、餐饮带旅游”的良性发展。该村现有农家乐接待户29户,年收入600余万元,年人均纯收入约2.2万元。

  武川县不断探索“十个全覆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除了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还着力打造优质牧草种植大县。坚持“收缩转移、集中发展”,以生态改善、农民增收为目标,遵循生态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各类资源,通过三种模式推进了牧草产业发展和草业大县建设。一是生态恢复型,在二份子乡、西乌兰不浪镇等西北风蚀沙化区域,以百瑞草业为龙头,进行规模连片流转土地,播种适宜当地条件的优质牧草、恢复植被、风沙固土、改善环境。二是种养结合型,在南部山区和中西部乡镇,以锡盟草都为龙头,结合肉羊肉牛舍饲养殖,扶植企业、养殖大户种植牧草,走生态种养结合之路。三是种草采籽型,在哈乐、耗赖山、上秃亥等中部丘陵区,以蒙草抗旱为龙头,建设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区,发展采种牧草种植,打造牧草采种基地,实现多元发展。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每亩50至160元的种草补贴,并在牧草企业打工,在草业链上农户每年能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为推进整村生态移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奠定了基础。

  土左旗在推进工程中充分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召开村“两委”扩大会、村民代表会和全体村民动员会,与群众面对面算好环境、效益、长远发展“三笔账”,组织村民代表现场看、现场听、现场学,努力让每一个群众政策清、情况明,全程组织群众参与,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建设美丽家乡的主力军。

  和林格尔县坚持建管并举,对已经完成覆盖的村庄进行系统治理,建设了完备的环卫设施、完善的环卫机构、精干的环卫队伍、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巩固深化建设成果。托克托县在工程实施中坚持产城融合,统筹谋划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依托黄河文化、古城文化、蒙元文化和古建筑、古村落、古寺庙等旅游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民俗旅游村,形成了集瓜果采摘、农家乐等为一体的观光旅游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如今的呼和浩特,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渐趋均等,农村对城市的服务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广袤农村正在成为美丽首府的“大花园”。

  呼和浩特市把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破解“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不断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注重实效,提质扩面、建管并举,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努力做到一流首府经济、一流首府城市与一流首府乡村的有机统一,美丽、魅力、和谐首府建设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已累计投入资金98亿元,完成860个村的建设改造任务,受益人口达57.5万人。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在全面完成今年任务的基础上,提前启动明年建设任务,力争在2016年底完成3年建设任务,让首府乡村更加美丽,让首府农民更加幸福。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秋意浓
挂国旗 迎国庆
“复活”的居延海
新生开笔礼
金秋阿尔山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额济纳自然遗迹受游客欢迎
乌兰布统草原秋色如画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